网约车平台有义务保证计费真实性与准确性

网约车使用“作弊器”,上海市消保委发声!

2024-08-01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近日,一起网约车司机使用“作弊器”欺诈消费者的案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消费者张先生在使用滴滴平台打车时,遭遇了行程结束后收费异常高昂的情况,实际花费达到了预估价的8倍之多。对此,上海市消保委表示,这一事件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暴露了网约车平台在计费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滴滴司机使用“作弊器”,8公里收200余元

 

  日前,有滴滴用户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在滴滴打车(企业版)的一笔订单明明是在上海打车,预估价不到30元,行程结束后却显示花费229.66元,是此前的行程预估价26.76元的8倍。系统订单显示,其行程来回直线距离超过160公里。不过,该用户投诉多次后,平台并未给出合理解释。随后,该用户将自己的遭遇发布到了社交平台上。此后不久,滴滴平台回复他,当事司机使用了“作弊器”导致订单异常,已对该司机进行封禁。

  滴滴客服负责人回复称,经核实,该笔订单的异常系司机通过黑产软件修改车辆定位,导致订单里程和金额发生相应变化。乘客投诉后,平台客服曾联系司机进行核实,并转述了司机明显不符合常识的说法;反作弊团队后续识别到账单异常并对司机进行了封禁处理,但在过程中,因为存在信息同步不及时、排查不全面等问题,导致没能及时解决乘客的困扰。目前已经给乘客免单,因司机作弊已对其作出了封禁处理,同时向乘客真诚致歉。

 

  平台应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

 

  对此,上海市消保委认为,消费者通过网约车平台下单,并在行程结束后根据平台显示的车费付款,因此网约车平台有义务保证计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一是网约车平台应该建立车费主动校验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对行驶路线、行驶时长等数据进行匹配校验,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先纠错再让消费者付款。二是网约车平台应该完善车费“防作弊”机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要舍得投入技术资源。同时建议网约车App增设“行程路线回看”功能,方便消费者事后监督。三是网约车平台应该强化投诉处理,平台是网约车服务的提供者,平台客服要真正承担起消费者权益“守门人”的责任,不能只是居间传话,更不能推诿扯皮。

  乘坐网约车是消费者高频消费的场景,网约车计费的真实准确关乎千百万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海市消保委希望网约车平台采取切实措施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