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军装 本色不改 坚守初心 余热生辉

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老兵们的故事

2024-07-30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在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曾是经历枪林弹雨的老兵,或是为国之安危奉献青春的战士。军旅有限,兵心永驻,脱下军装,本色不改。同样的时代坚守,同样的初心依旧,从青年到耄耋,老兵们退休不褪色,依然活跃在我们身边,他们关注社区、关注老兵、关注孩子,用自己的光和热,无私地带给他人温暖,传递新时代的强音正能。在第九十七个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一起走近这些老兵,聆听他们“余热亦生辉”的故事。

 

073029.jpg

  行程超25000公里  用镜头讲述老红军的故事

 

  7月25日,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导,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活动中心主办的2024年上海军休系统“红色锦绣说”大思政课暨“上善锦绣里”文化集市直播活动举行,直播吸引了151.2万人次观看。活动以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建军97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契机,突出思政引领,聚焦军休干部的闪光点。在“历史的记录者”篇章中,一名军休摄影师走入了大家的视野,他叫夏一军,是松江区军休所“茸城军休”红色教育宣讲团的成员,同时也是一名军旅摄影爱好者。

  退休后,历时20个月,行程超过25000公里,从江西省的南昌、鹰潭、上饶、九江、赣州、吉安、新余等地,再辗转到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四川、湖北、河南、北京、上海、陕西、甘肃等省市,夏一军用镜头采访拍摄了90名老红军战士,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当年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的铁血战士如今早已垂垂暮年。“当时拍摄的老红军中有一部分都是百岁以上的老人,为他们拍摄,必须虔诚、谨慎,一切要以他们的健康为先,比如不能为了拍摄效果而用闪光灯,不能为了赶进程而耽误老红军休息。”回忆起这段历程,夏一军依然感慨,拍摄路程远、转场多,更多时是因为不少老红军行动不便、精神状态不佳,为了拍到一个满意的镜头,他需要跑多个来回,常常是坐在车上吃着方便面,耐心地等待着。

  90次与老红军面对面地交流,也是90次对心灵的一次次洗礼。如今,通过“时间、地理、牺牲、战斗、成长”五个维度,他将照片汇编成《回声》摄影集,并在多地举办《回声》摄影展,让更多的人重温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感受老红军们不凡的人生传奇。

  在拍摄完成后,夏一军依然和部分老红军保持着联系。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有老红军离去了。每当这时,夏一军怀着悲痛的心情在摄影集上进行标注。“他们终将离去,但我们不该忘记。”夏一军说,拍摄老红军的过程,也记录着一场人生经历,承载下一段历史记忆,他还要继续用镜头记录初心,用光影留住历史。

 

073030.jpg

  耄耋伉俪“走村”  被授001、002号荣誉村民

 

  “欢迎你们到吾伲村里来!”八一建军节前夕,浦东新区惠南镇双店村里一片热闹,来自浦东新区军休中心的军休干部代表和村民们一起欢庆建军节。现场,已是村里001、002号荣誉村民的孙增仁、王嫣芬夫妇向村民代表赠送“山东舰”纪念衫。

  双店村驻村书记邵琳说,在过去的日子里,包括两位老人在内的十多位军休干部多次为村民带来知识讲座、免费义诊等,大大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村里的文化氛围更浓厚了。通过活动,村民们早与军休干部结下了深厚情谊,这不,在不久前,村里给孙增仁、王嫣芬二老颁发了荣誉村民证书。

  “你们看,这是一张手机拍的原片,现在打开修图软件来处理一下,再看看,图片编辑后是不是主题突出了,色彩更亮了。”在之前的“走村”中,军医出身、年逾八旬的王嫣芬给村里喜欢手机摄影的老人们讲“手机拍摄如何修图”,她深入浅出的耐心讲解,让在场的老人们受益匪浅。与此同时,王嫣芬的丈夫、同在罗山军休所的八旬军休干部孙增仁也在双店村的另一个交流现场。他为村里“写字书法组”的老人们讲述自己退休后坚持书法创作的点点滴滴,并自带笔墨纸张当场演示,与村里喜欢书法的老年朋友切磋书法艺术。“这对军休老夫老妻真是不简单,真精神,真有才,像这样面对面的交流,真是好,希望他们能常来!”参加交流活动的村里老人禁不住称赞。

  自去年以来,浦东新区军休中心与双店村结对共建,不少军休干部常来“走村”“探亲”。有来自“戎爱东方”老班长志愿服务队——红仁医疗服务队的老专家为村民义诊,举办“老年人预防与保健”讲座;也有军休干部走访日间照护中心,和村里老人互动交流;还有军休摄影大咖常来田间拍摄,用专业技能定格下双店村最美的四季影像,反映新农村建设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今后,“走村”内容还将进一步拓展到关心下一代、国防教育、红色文化等多个领域。

 

073031.jpg

  退役老兵用积蓄  创建“红色记忆馆”

 

  7月28日上午,普陀区桃浦路1613号里一片其乐融融,几十位身着戎装的老兵欢聚一堂,他们和几十名来自社区里的孩子共度即将到来的建军节。孩子们给老兵们戴上红领巾,老兵们则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精彩的战斗故事,老兵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老兵们所在的活动场地名叫“退役老兵红色记忆馆”,也被亲切地称为“老兵之家”,是普陀区咏和公益文化交流中心下设的一个场馆。从并不起眼的门面房步入其中,拾阶而上到二楼,顿时眼前一亮——150多米长的走廊里一片“红”,这里布置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及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在老兵们日常相聚的活动室旁,则是一个600多平方米的红色主题展区,分“中共一大”“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革命英雄人物”等几十个专栏。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使用过的战地电影放映机、老兵使用过的军用水壶、一枚枚珍贵的纪念章和不同革命时期的刊物、读物……300多件实物中,不少都来自老英雄、老将军、老战士及后代的自愿捐赠。

  “退役老兵红色记忆馆”的创办者就是一位老兵,他叫涂平顺。谈起创建的初衷,今年68岁的涂平顺感慨地说,父亲涂文央是一名参加过东山岛战役的伤残军人,他从小受父亲教育,立志从军报国,长大后他也光荣入伍。在退役后,想为军队、为老兵做点事,一直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退役后的几十年里,涂平顺曾“下海”经商,同时也积极投身公益文化事业,将爱心源源不断地送到贫困山区的学校、困难老兵的手中。

  从2020年年底开始,退休后的涂平顺在市区镇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用自己的积蓄开始张罗“退役老兵红色记忆馆”。寻找场地、装修布置、收集红色物件……“退役老兵红色记忆馆”就在大家的期盼中开馆了。开馆至今,吸引了老将军、老英雄、老战士和社区居民、中小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年中参观的人数多达3000多人次。

  如今,涂平顺在馆内还给老兵们建立了档案资料库。对一些重点需要照顾的老兵,特别是老英雄、残疾军人、困难老兵,一旦遇到困难,他会第一时间送去温暖。涂平顺的行动受到大家的欢迎,也得到了政府部门和壹棵松、波克公益基金会等爱心机构的支持。他表示,大家的支持是其前行的动力,只要能力和身体允许,会在崇敬英雄、关爱老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光荣传统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