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地上的桩子那么多?”

反映:茂名北路、延安中路部分路段地桩存安全隐患 回应:尽可能优化,提供更完善的步行空间

2024-07-23    作者:本报记者 程 峰

072327.jpg

 

  为防止车辆驶入人行道违停,在人行道进口坡道两侧安装禁车柱(又称地桩)是较为常见的技术干预手段。不过,市民王老先生近日向本报“夏令热线”反映,在茂名北路(延安中路—威海路段)和该路段南侧的延安中路部分路段上,地桩数量较多,给行人通行造成不便,而且材质坚硬,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情况究竟如何?记者进行了现场探访。

 

  现场  一不留神,就会撞上去

 

  常见的禁车柱是一种圆柱形交通安全防护隔离设施,高度通常不超过0.8米。它们通常用石材或不锈钢制成,上半部分往往还镶嵌了两到三圈反光条。

  不过,经常路过茂名北路(延安中路—威海路段)、延安中路(石门一路—陕西北路段)的王老先生却对这些地桩感到“吓丝丝”。他表示,这里一路上遍布这种桩子,颜色与路面又很相近,加上天热使人头昏脑胀,一不留神,就容易撞上膝盖。“晚上八九点的时候,就更难辨别了。”王老先生表示,自己家住这个区域,整个地块老房子很多,老年人也多,这样的桩子那么多,真的不太安全。

  记者走访发现,茂名北路(延安中路—威海路段)东侧人行道,以及延安中路(石门一路—陕西北路段)北侧人行道分别长约300米、700米,这些路面的进口坡道两旁都安装了数量不等的地桩,总数将近60根。其中,茂名北路112弄口的进口坡道两旁装了5根,延安中路幼儿园门口则多达8根。这些地桩分为较粗的石桩和较细的不锈钢桩两种,延安中路上的地桩多为前者。

  采访过程中,记者询问了多位途经此处的市民,有市民表示,这些地桩确实成功“阻拦”过不少小轿车和运货车。一位家住茂名公寓的市民说:“没装这些桩子的时候,有人在入口坡道两旁放过‘雪糕筒’(可移动的交通锥),但还是经常有人把车开上人行道,相当危险。”

  但不少市民反映,无论是石桩还是不锈钢桩,其外观色彩都是与路面相近的灰色系,加上反光条太细,有时很难辨别。家住茂名北路的陈老伯表示,他认为这些地桩最危险的地方是“容易让小朋友受伤”。“附近有小学、幼儿园,现在是暑假期间,之前上学的时候,放学时调皮的小朋友在校门口打打闹闹,老人根本拉不住。好几次我都看到小朋友撞在桩子上,看着就疼。万一磕到脸、头,真的很危险。”

  现场,还有市民反映,这些路段人行道上违规行驶的电瓶车和自行车数量较多,地桩根本无法“阻拦”这些非机动车,而且桩子间的间距并不宽,在早晚高峰时间,时常有行人在避让非机动车时撞上。此外,记者还发现,该区域的部分地桩存在反光条破损等问题。

 

  反馈  即将排查,并采取措施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市民建议有关部门在这些地桩外面包裹海绵等软性材料,并贴上更宽的反光条,或干脆涂上显眼的色彩,以增强辨识效果。

  据了解,上述路段地处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记者将读者的诉求向该街道办事处反映。一周后,工作人员对此反馈,通常情况下,路面上的禁车柱多为区市政配套中心安装,相关科室已将情况反映至该中心。

  此后,记者接到了静安区市政配套中心工作人员的来电。这位工作人员表示,这些禁车柱的款式是按照市交通委的行业要求进行设置的,而且,作为灰色调为主的人行道上的设施,为了与所在环境相协调,禁车柱也只能以灰色调为主。与此同时,考虑到材质的坚固耐用程度,静安区选择统一安装不锈钢和石材类这两种材质的禁车柱,请市民们理解。此外,这些禁车柱上的反光条已安装了两到三圈,看上去已较为醒目。禁车柱极大地减少了机动车驶入人行道的现象,并减慢了非机动车在人行道上违法行驶的速度,有效保护了行人的安全,也使人行道免于被机动车压坏,“对于非机动车在禁车柱之间穿行的情况,还是需要执法部门的配合”。

  她还表示,中心工作人员将赴现场查看,尽可能对相关区域禁车柱的数量和位置进行优化调整。与此同时,还将加强巡视,及时更换破损的反光条,给行人提供更完善的步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