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声音和精神影响了几代人

——记上海电影译制厂有限公司原厂长乔榛

2024-07-15    作者:施 轩

  上海电影译制厂有限公司原厂长乔榛今年82岁。他是著名语言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译制导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中国影协主席团成员、市政协常委、市影协副主席等。对工作精益求精是他的执着,“澄怀观道”是他的底色,向着理想信仰不断飞奔是他不变的追求。

 

  用生命演绎“魂的再塑”

 

  1965年,乔榛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同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了一名演员。1970年,上海电影译制厂出品译制片《红菱艳》,乔榛被借调去给舞蹈教练“格里沙·柳鲍夫”配音,这是他译制配音的处女作。从此,乔榛语言艺术创作的才华,被大家认可、赞赏。

  1975年,乔榛被正式调入上海电影译制厂,开启了他的辉煌事业。他先后为《罗宾汉》《魂断蓝桥》《叶塞尼亚》《美人计》《安娜·卡列尼娜》《斯巴达克斯》《第一滴血》等一千多部影视片的配音担任主要创作(主配或译制导演),赢得观众的广泛好评。

  乔榛的声音儒雅、深沉、大气,他配音的很多角色至今仍被奉为经典。配音看似简单,实则学问颇深,要用心去揣摩作品的内涵,把配音者的声音融进人物的魂中,用真情实感去演绎人物说的话,这就是魂的再塑。

  乔榛从小热爱阅读,饱览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并为作品中的人物着迷。他往往会找一个角落,悄悄练习演绎个性不同、气质各异的人物的语言。这种爱好使得他在后来的创作中游刃有余。

  《叶塞尼娅》里的奥斯瓦尔多,《斯巴达克斯》中的克拉苏,《寅次郎的故事》里的寅次郎,《廊桥遗梦》里的罗伯特,《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的多尔……乔榛参与配音的电影中,有十六部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外国译制片奖”“华表奖”或“金鸡奖”。在译制片辉煌的年代,乔榛的声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2年,年逾八十的乔榛为了支持新任厂长的工作,拓展厂里的创作天地,参与录制了有声剧《红与黑》。他不仅不分昼夜字斟句酌地修改文稿,精心准备演播,还悉心带领、指导年轻一代的配音导演、演员。他经常谦虚地要求录音师仔细监听、提出意见,自己录到不满意处会停下来反复听几遍,接着调整、再录,一丝不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乔榛一直饱受病魔的折磨,四十多年来,他八次与死神狭路相逢又擦肩而过,其中的痛苦难以言说。凭借坚韧的毅力和豁达的心态,他顽强地与病痛抗争。在信念和追求的驱动下,他一出医院,就马上继续投入工作。

  奔波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乔榛以自己独特的声音艺术演绎真善美,奉献光与热。他的“声”与“魂”已经成为几代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澄怀观道”播撒公益之种

 

  “澄怀观道”是乔榛的座右铭。他认为,只有用真诚的心去对待艺术创作,才能产生真正有血有肉的作品。虽然退休多年,他的心里却总牵挂着社会公益事业,担任了多个慈善组织的形象大使,多次参与公益演出和募捐活动,用自己的影响力,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尽一份力。

  2005年,乔榛策划、组织、领衔主演了一台革命传统教育的情景朗诵剧《红色箴言》,篇目全是革命烈士的遗作,共出演了一百余场,震撼全国。2016年,为传承中外文化经典,他在天津大剧院策划、领衔主演了《人生交响》朗诵音乐会;2017年,在上海大剧院策划、领衔主演了公益大型朗诵会《用生命歌唱》;2019年,为庆祝祖国百年华诞,他策划、领衔主演了古今经典诗文朗诵会《数风流人物》,展现中华民族语言艺术的优美和深邃……

  这些年来,乔榛以“人生、艺术、家风、祖训”为主题,做了上百场讲座和节目,传递满满的正能量,涤荡人心,广受好评。

  作为中国特殊艺术协会的顾问,乔榛免费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大型节目《我的梦》录制主持词,他的声音传遍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他还为中国残联组织的全国残疾人朗诵爱好者培训班举办讲座,教授专业的朗诵理念和创作方法。

 

  传承“家风祖训” 弘扬传统美德

 

  乔榛一家曾五次被评为市、区一级“五好家庭”。夫妻两人的言传身教与潜移默化,让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与道德价值的传统美德在子孙身上得到弘扬和延续。

  乔榛的祖父是一名实业救国的爱国企业家、慈善家,在抗战时期,以商会会长的身份号召百姓抵制日货,并带领大家修建救国纪念塔,受灾期间,他赈灾扶贫、施粥帮困。这份慈善之心作为家风祖训一直被传承了下来。身为高级机械工程师的父亲,也从小教育他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要做就向做到最好努力”。这也体现在乔榛对于工作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上。他认为从艺必先做好一个人,要把自己的操行修炼好,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而自己则要向着信仰的目标不断前行。

  去年11月,“乔榛语言艺术馆”在上海闵行落地。乔榛说:“我一定要竭尽余力,把中华民族如此优美的语言文化、语言艺术传承好、弘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