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件汉代王室文物来沪“出差”

千年汉风 款款而来

2024-07-02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070225.jpg

 

  错金银鸟篆文铜壶、鎏金铜缕玉衣、透雕双螭纹玉璧……《大汉未央——汉代王室精品文物展》日前在闵行博物馆拉开了帷幕,来自河北博物院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128件(套)精美文物悉数与市民观众见面。

 

  玉衣、铜壶、铺首,件件精美

 

  走进闵行博物馆一层展厅,每一个展柜前人头攒动,或金或铜或玉,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令人目不暇接。

  此次展览展出的文物以汉代中山国王室墓葬出土文物为主。汉代中山国于景帝时始封,几度断续,绵延三百多载。在中山靖王刘胜、中山怀王刘修、中山简王刘焉等历代诸侯王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体现出汉代诸侯王雍容华贵的生活,也折射出整个汉代社会的强盛与辉煌。

  展柜中的错金银鸟篆文铜壶让人眼前一亮,壶身、壶盖上均用纤细的金、银丝镶嵌出鸟篆文和动物纹带。这种鸟篆文是篆书的变体,以鸟虫之形组字,似书似画,灵动绚丽,壶盖上有12个鸟篆文,壶身上则有32个。中心区域亮相的是一整套鎏金铜缕玉衣,长1.8米,为1959年定州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从玉衣的形状观察,它的形制和编缀方式受到铠甲,尤其是战国时代铁质甲胄的影响。玉衣不仅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也代表着汉代人对于升天成仙的美好愿景。相对于西汉,东汉时期玉衣的等级更为严格,诸侯王一般只能使用银缕,特殊的才可以使用鎏金铜缕。

 

  展现汉代诸侯王生活面、精神面

 

  展览分为“中山封王”“长乐未央”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历代中山王的生活,以衣食器用来展现汉代诸侯王的赫赫威仪。第二部分直击时人的精神世界,以玉作为媒介,传达汉代上流社会对于不朽和永恒的追求。

  展览中的文物大多出自汉代中山国诸侯王墓葬,无论是形制、功用、精湛的工艺还是卓绝的艺术构思,都体现出汉代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刘胜墓出土的医针、“医工”铜盆、手术刀等医疗器具,这在汉代考古中十分罕见。

  通过多媒体技术,大厅内还复原了出土于中山靖王刘胜墓葬中的幄帐。它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完整成套的汉代幄帐。透过这精美的幄帐,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汉代诸侯王出行时前呼后拥的威严场面。

  展览挑选错金银鸟篆文铜壶、鎏金银鸟兽纹铜当卢、透雕双螭纹玉璧、涡纹虎头白玉璜等重点展示文物作为复刻原型,推出徽章、冰箱贴、书签、挂件、杯垫、明信片等系列文创,让观众观展后把“文物”带回家。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31日。其间,展览限量免费发放文创手册,工作日限量100册,周末及节假日限量300册(当日9:30起,发完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