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奉贤区西渡街道灯塔村那片为流浪猫开辟的“动物绿洲”吗?在这片三万多平方米的林地里,最多时曾有近1000只流浪猫在此安家。近期,有消息传出“基地要倒闭”。
记者近日实地走访了解到,因资金链断裂,“动物绿洲”已陷入重重危机。但基地原有工作人员和部分志愿者仍在坚守,照顾300多只流浪猫,同时展开自救,寻求合作伙伴,联络市民领养,在“绿洲”消失前,尽力解救这些即将无家可归的“毛孩子”。
企业资金链断裂
“动物绿洲”面临关闭危机
记者再次走进距离地铁5号线西渡站两公里外的“动物绿洲”,眼前的一切和半年多前并没发生太大的变化。顺着沙石小路一路来到散养区,听见声音的猫咪们很快从各处钻了出来,有的围在人脚边绕圈,有的翻着肚皮不停“卖萌”,有的悠闲地躺在木质平台上休息。
紧靠着围栏的,是一座座排列整齐的猫屋,眼下正值梅雨季节,猫屋能起到为猫咪遮风挡雨的作用。中心的大木屋也装上了空调,为即将到来的酷暑和高温做好了准备。现场的散养区、隔离区等多个区域绿树成荫,碧草如茵,并没有丝毫脏乱,不时能看到工作人员在猫舍内外做着清洁。
“我们是在正常上班时忽然被通知‘明天不用来上班了’。”回忆起5月底的那份通知,“动物绿洲”基地负责人郭军威至今仍感慨“太突然了”。企业资金链断裂,员工两三个月没拿到过一分钱工资,但基地内包括他在内的12名员工没有离开,大家分工协作,维持运营。“我们不能离开,否则这些猫咪怎么办?”
目前,基地工作人员正与上级单位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沟通,探讨下一步的解决方案。原公司属地所在的劳动仲裁部门还开设了专班,帮助维权。
猫粮猫砂还能撑几个月
300只猫暂时“衣食无忧”
最令人欣慰的是,基地原有员工选择留守,有的负责猫咪的日常喂养、看病诊治;有的继续运维线上平台,联系有意收养的市民;有的继续和不同品牌方保持联系,解决猫咪口粮等必需品。另外,100多位志愿者常来基地“搭把手”,帮助照顾猫咪。
“猫砂储备可以支撑三个月,猫粮还有一两个月的存量。” 郭军威说,在发生突发情况后,他们在最近一个月里联系了此前的送养人,有的自行把猫咪接回了家,也有不少市民在看到求助信息后,纷纷赶到基地来领养。现在,基地的猫咪数量已从5月底的500多只,降到了300多只,且绝大多数都是身体健康的猫咪。
后续的解决方案目前尚无定论,基地还在和有意向的企业、组织接洽。郭军威表示,基地的租赁合约签的是五年,上一期租金交到了今年的九月份。在租金到期前,最理想的方案希望是有新的资方注入,让“绿洲”继续运营下去,或者有公益组织愿意“接手”。而最坏的打算是,通过求助于民间收容机构,让那些实在无人领养的猫咪做最后的分流。
志愿者呼吁市民领养
共同解救“毛孩子”
据了解,“动物绿洲”所属的寻它流浪动物保护服务社是上海寻它科技有限公司于去年成立的机构,通过“附近有喵”App和微信小程序,针对猫咪性格、习性等与养宠人进行智能匹配,为流浪猫寻找领养家庭。
由于需要求助的流浪猫越来越多,企业在奉贤区西渡街道的大力支持下,于去年在灯塔村租下了一片3万多平方米的林地,设计改造成了“动物绿洲”。开放半年多来,基地陆续收留了1000多只流浪猫。当时企业通过“以商养善”的方式来运行“动物绿洲”,市民线上线下送养和领养流浪猫全部免费。
面对如今的困境,每隔几天就来“动物绿洲”看望、照顾猫咪的鑫姐等志愿者很是不舍,大家纷纷表示,“愿意为这些小生命尽最后的力量”“真的不愿看到猫咪们再次流浪”,有志愿者坦言,希望热心市民和公益组织能来帮助这些“毛孩子”。
>>>记者手记
救助流浪动物,需要更多“可持续”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家养宠物数量的不断上升,被弃养的宠物也在不断增加,流浪动物在城市里形成繁殖群体,让它们四处游荡显然是不合适的。流浪猫狗生活条件艰苦,染病和受伤的风险很高,随意喂养还会给城市环境、社会治理带来难题。
上海成立首个流浪猫管理中心,建成首座“猫岛”;报恩古寺住持智祥师傅救助4000多只流浪猫狗;公园为流浪动物设置投喂点;流浪猫绝育手术进社区;流浪猫也能上“医保”……本报持续关注并曾多次报道如何善待、管理城市里的流浪动物,包括今天文章的主角——奉贤的“动物绿洲”。
当“动物绿洲”出现时,企业“以商养善”做公益的行为,曾让人眼前一亮。但仅仅过了半年多时间,因资方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基地陷入困境,曾经的“绿洲”即将消失,也着实令人唏嘘。
相对于流浪动物的数量和生存状况,目前救助管理的资源和平台依然非常匮乏,仅靠企业、个人“输血”并非长久之计。如何找到可持续的救助途径?除了热心,更需要让公益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
“可持续”的救助不仅需要加快针对流浪动物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更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市民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