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首次把毕业设计展搬到校外公共空间,对外开放展览。今年的展览继续置于校外,场地设在杨浦滨江的明华糖仓。
记者获悉,该学院鼓励学生“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展现真切的人文关怀。本着这一理念,多位同学展示了他们为老年人群体设计的项目。
设计面向被忽视的实际需求
2024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毕业设计展一共展出了163件作品,包括同济大学作品121件,及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4所本市高校的42件作品。同济学子的作品于明华糖仓二楼进行展示。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学院鼓励同学们“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用设计专业知识去关注身边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群体的实际需求,即将毕业的学子们也以此为灵感之源,完成了自己的毕设作品。
“在很多不被注意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多数‘声音’都是老人们创造的。围绕这些‘声音’,也能开展适老化设计”,环境设计方向学生干亦洁的《街奏》就是一件关注老年人的作品。她在苏家屯路“蹲点”,采访在那边参与不同健身运动的老人。她发现,有些老人会在临时划分健身场地时产生矛盾,还有一些老人需要更安全的户外锻炼环境。为此,她采集了跳舞、打拳操和“暴走”式散步老人的节拍声,以及环境声。她将这些声音录入自己设计的多个发声模块,制作了苏家屯路的街区模型,以不同的颜色区分,并在不同区域安装了上述不同的发声模块。
谈及具体设想时,她说:“在给打拳操老人划定的活动区域里,声学模块会播放这些老人的节拍声。别的团队进来,发现节奏不合拍,就会去适合自己的区域。我还设想安装一些提升安全度的声学模块。比如老人过马路时,如果正巧有车辆经过,一旁的声学模块就会自动感应,发出声响,提醒车主注意避让。”
“声学模块还会持续记录老人们的声音,并播放出来”,干亦洁表示,她还想通过《街奏》来让老人们进一步关注他们创造的各种声音,甚至使之成为一种增进社交活动的听觉符号。
未来设计师用作品读懂家中长辈
在展览现场,像干亦洁一样关注老年人群体的学生为数不少。其中,既有设计社区适老化和互助养老模式的,也有将目光聚焦在父母或祖辈身上的。
媒体与传达设计方向的张雯淇就是后者。她的奶奶每天都用售价高达万元的设备做理疗。家人们发现,出售这台设备的理疗店存在欺诈行为,但老人却已连续十年去那里听洗脑课程,还买了数万元的保健品。眼见家人苦劝无效,张雯淇决定做一个有讽刺意味的思辨型平面设计作品。
通过多次采访奶奶、父母和朋友,她先后设计了5种名为“梦幻理疗乐园”的理疗店,将很多讽刺元素巧妙融入其中。她还探访了奶奶常去的理疗店,发现营销人员精准拿捏了老人的心理需求,“奶奶在那里用光了一天的笑”。
为了“劝服”被洗脑的奶奶和与奶奶一样的老人,小张先后设计了“外星人控制的理疗店”和“理疗邪教教堂”等方案。不过,她最终意识到,自己对奶奶的理解还是不够,老人之所以被洗脑,与衰老和死亡等沉重的话题有关,唯有用更长的时间去倾听奶奶的心声,去陪伴她才行。于是她将自己的作品命名为《给奶奶的梦幻理疗乐园失败企划书》,意在提醒观众,老人们需要更多的理解。
在这件作品旁的留言簿上,观众胡老先生写道:“这种‘失败’是真正的爱。”
据悉,该展览持续举办至6月17日,每日9点30分至17点对外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