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坚守,只为续写水乡龙船“神话”

2024-06-06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060627.jpg

 

  粉墙风动竹,水巷小桥通。宝山区罗店老镇,河网密布,石桥众多。特有的水乡风貌使得这里的人们离不开水,更离不开船。在罗店,龙船作为乡风民俗的代表尤其被当地居民所偏爱。然而,始于明、盛于清的罗店龙船却因战乱而一度销声匿迹。

  居于古镇一隅的张家世代造船,幸得这个家族三代人的薪火相传,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罗店龙船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又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2007年,罗店划龙船习俗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翌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罗店龙船非遗传承人,张国忠手里的造船工具始终没有停歇。在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假期,出自他手的龙船又将划入美兰湖畔,给传统佳节再添一把“火”。

 

  曾风靡一时  也曾销声匿迹

 

  根据古书记载,明代前期,罗店已成为大镇,素有“金罗店”之称。又因周边十里没有邻镇,居民众多,故有“三湾九街十八弄”之说。明清时,“三湾九街十八弄”的第一湾“韩家湾”有一个特殊的船工群落,百余户人家,80%都是以造船为业,以出租船只谋生。彼时,家家户户有船,少则几条,多则数十条。

  罗店不少老人都知道这样的一个典故。400多年前,有一位商人在外出时看到他乡端午划龙船之景,因思乡心切,便把龙船队伍请到罗店,演出的同时还能招揽生意。自此,每到端午,罗店镇上都会有商家请龙船队伍在市中河道里划龙船表演,当地的船匠也开始造龙船。凭着精湛的造船技艺和精彩的表演技巧,这里的龙船在方圆数十里之内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随着端午节庆和龙船会的盛行,罗店龙船的名气越来越响。张国忠至今记得,父亲曾跟他描述过的1958年举办的那次“龙船会”。两条张灯结彩的大龙船在弯曲的河道里百转千回,不少观众从月浦、太仓闻讯赶来,罗店的河岸被挤得水泄不通。不过,精彩的表演过后,精致的罗店龙船就与它那美妙绝伦的表演一同悄然消失了。

 

  35年峰回路转  造船世家让龙船再面世

 

  一转眼,便是35年。罗店的河道里再也不见龙船,有的本地居民甚至不知道罗店龙船为何物。想到这门造船技艺面临失传,身为造船世家的张家兄弟再也坐不住了,1993年,张国忠的父亲和两位伯父决定再造龙船。

  颇具造船天赋的张家三兄弟凭借着曾经的造船经验和木匠手艺,拿出几乎全部的积蓄,誓“让罗店龙船回到河道里”。没有书面资料,他们凭借记忆复原造船工序;没有合适的材料,就去苏州、南浔寻觅;没有船钉,跑遍宝山也要找到会打船钉的铁匠。

  经过三个多月不分昼夜的赶工,一条长约6米、最宽处1.8米的青龙船完成了。第二年,“青龙”下水。可由于缺乏支持,此后数年,张家兄弟都无力再造第二条龙船。直到2003年,罗店镇决定每年端午恢复举办龙船节,支持龙船制作和展演,这才让罗店龙船再放异彩。随后,张家兄弟几个重新出山,几条新的大龙船也陆续“现身”。在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罗店龙船”再度“翻红”,迎来了“第二春”。

 

  船体精细考究  表演精彩绝伦

 

  在中国,不少地区都有端午划龙船、赛龙舟的习俗。与其他地方不同,“罗店龙船”的精髓并不在竞渡,而在观赏。“罗店龙船”船体制作工艺精细考究、造型别致;水上表演时还有打招、台角、吹打等演绎,有着祭祀、祈福等美好寓意,是对历史文化的演绎与传承。

  罗店龙船的船体昂首翘尾,龙头后有“台角”。船的前半部设有牌楼,雕梁画栋,是本地建筑的缩影;船身两侧分层插挂令旗、蟠旗、蜈蚣旗、大圆伞和六角伞;正中间帅旗高悬,顶端竖有三戟,后半部分设有艄亭,披锦挂彩;艄亭尾部插着九件长柄古式兵器,威风凛凛。根据不同的底色,龙船还分为“青龙、白龙、黑龙、紫龙、绿龙、玉龙和金龙”。

  就制作工艺而言,罗店龙船凝聚了造船、建筑、木雕、漆绘、织锦,刺绣、扎灯、书画等众多造型艺术的精华。仅“龙头”就大有讲究。“鳄嘴、虾眼、麒麟角、口含明珠,颚下长须飘拂、遍体鳞甲叠彩……”对于龙船制作中龙头的雕刻要点,张国忠烂熟于心。虽然很早便跟随父亲和两个伯父一起造船,但张国忠一直没有独立完成过龙船制作。“那时年轻贪玩,最多就是帮老父亲打打下手,始终觉得造龙船是父辈的事,还轮不到我。”张国忠回忆起,曾在父亲和两位伯父造船之时,帮忙雕刻过龙头和龙尾,也制作过牌楼,“那时,父亲还夸过我的手艺”。

 

  继承父亲遗志  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

 

  2017年,父亲离世,张国忠终于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重任。自那时起,张国忠接过父亲手里的工具开始独立造龙船。说来也奇怪,年轻时做过许多工作的张国忠并不曾接触过雕刻、绘画等工种,却在“造船”这件事情上独有天分。船身用什么木头最耐用、龙头怎么雕才好看、鳞片要从哪个角度下刀才逼真、旗杆用什么材料、旗子用什么布……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张国忠的心里已经反复出现了数千遍。

  在造船工艺上,张国忠从不敢马虎。从龙船的选料、加工到雕刻、上漆,每一步都严守祖辈流传下来的工序要求。“比如这种船钉,需要特殊工具才能打进船体。还有麻丝,不仅要注意选材,光是把麻丝凿进缝隙就有好几个步骤。”在位于罗店镇的非遗工作室内,不仅存有张国忠制作完成的不同型号龙船,还有龙船制作工具和原材料。在工作室的展示柜上,张国忠一直保留着父亲生前制作的最后一条龙船模型。

  传承父亲的龙船制造技艺,张国忠制作的龙船有着浓郁的本土文化风格。他造的龙头、龙尾及其他器具均可拆装,在船体前建有按当地古建筑“真武阁”设计的牌楼,阁内设供桌,有“肃静”“迴避”牌,门口挂灯,角上有铜铃。哪怕仅供观赏的龙船模型,张国忠也会寻找和利用各种工具材料,将龙船元素一一呈现。曾经制作的一条20厘米长的龙船,船身的旗杆全部用牙签制作,“牙签就用掉400多根”,张国忠说道。但对于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来说,创新也必不可少。与父辈制作的龙船不同,张国忠制作的龙船不仅惟妙惟肖,在水上表演时,还能喷水、喷火。龙船的“新技能”在随后的端午表演中,博得了观众们的阵阵喝彩。

 

  “非遗”多面手  是船匠、舵手也是教练

 

  难能可贵的是,张国忠不仅能够依据古法造出颇具本土特色的龙船,还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龙船舵手,甚至是为数不多能够讲清过去龙船活动全流程的传承人。年轻时,张国忠在龙船表演中作为“头浆”,会展示各种水上技巧。2007年,宝山成立了龙舟队,张国忠成为了龙舟队的领队、龙船比赛教练,负责教授划船、打招。

  “打招”是龙船表演的专门术语,指龙船原地转圈或是旋转迂回。打招时,所有桨手都拼命划,坐在前面的头桨二桨,整个人都要浸在水里。龙船就在桨手的动作变换中呈现各种姿态,或同向追逐,或相向穿行,或顺流竞驶,或逆水调头。“龙船水上表演时,往左转还是往右转,全由船上舵手踏船发令。一踩脚,头桨、二桨划手就知道信号了,踩一下往右,踩两下往左。”在张国忠的带领下,龙船表演精彩绝伦,龙舟队也数次获奖。

  在每年宝山罗店镇端午龙船文化节前,张国忠都要根据传统龙船活动流程做一系列准备工作。龙船的“点睛”之礼被赋予“生命”。在立杆、烧旺盆、送标、接龙头、砍缆、启航等传统仪式之后,旗仗鲜明、锦彩夺目的龙船便缓缓驶向湖心,开启激动人心的水上表演。

 

  心系传承  六旬传承人心中有喜有忧

 

  今年端午,“罗店划龙船”又将在美兰湖畔精彩上演。早在两个月前,张国忠就开始忙碌了。先是把一直停放于保管室的龙船拿出来,上上漆、修补修补,再筹备表演时所需要的道具,就连“砍缆”所需的专用斧头也要拿出来检查检查。这些细碎的工作都是由张国忠独立完成的。

  在龙船文化节期间,不少龙舟队都将参与比赛,而作为专业教练的张国忠需要对队伍进行指导和训练。端午前夕,张国忠身兼“船匠”和“教练”双职,忙得不可开交。与此同时,坚持制作龙船模型的张国忠也没有停下手里的工具,几条小船还静静地停在他的工作室里,精美的造型已初见端倪,“这些小船是要送给学校展览的”。

  这几年,张国忠不仅从事龙船制造和修复工作,还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越走越宽。由他制作的龙船模型已进入多所学校进行展示交流,师生们看到如此精美的龙船都赞叹不已。

  作为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如今的张国忠已经60多岁了。“造龙船需要手艺、需要场地、需要时间,纯手工技艺,工钱又不多。”他觉得,需要养家糊口的年轻人既静不下心来做,也无法以此谋生。看着家中晚辈里多数都是女儿,张国忠更是不免担忧:“不知道祖辈留下来的这门技艺还能不能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