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发布婚介服务机构合规指引

一冲动签了婚介合同? 3至7天冷静期内可退费

2024-05-30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头脑一热之下签了婚介合同,有“后悔药”吗?答案是:有。

  近日,上海市民政局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网信和通管等部门联合发布了首个婚姻介绍服务机构合规指引,将为提升整个行业的规范性、诚信度、专业化提供参照依据和对标尺度。合规指引聚焦婚介机构从成立到运营的全流程,包括机构成立、信息核验、营销管理、收费管理、服务规范、信息保护与监管、服务纠纷处置等关键环节,鲜明告知婚介机构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其中,3至7天冷静期退费制度为业内首推。

 

  “冷静期”退费制度  网络婚介平台暂不纳入

 

  针对部分机构诱导消费、制造焦虑,致使征婚者盲目消费、冲动消费等导致的退费问题,合规指引提出:3至7天冷静期内,实体婚介机构门店一般不开展服务,征婚者有权解除合同且不承担违约责任,征婚者要求解除合同的,婚介机构一般应退还除已实际发生的合理支出外的全部服务费用。

  考虑到网络婚介平台的服务以信息匹配和交友为主,与实体门店以约见服务为主的运营模式不同,本次暂不纳入冷静期推行范围。

  市婚姻介绍机构管理协会负责人表示,急功近利、失信经营只会让这个行业“劣币驱逐良币”,冷静期退费制度应该成为这个行业最好的引流方式,要让冷静期退费制度“热”起来,让有意愿诚信经营的机构走到前台,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婚介服务。

 

  婚介机构广告不得出现  “包成功”“包结婚”等措辞

 

  除“冷静期”外,合规指引还提出了其他针对性举措,避免消费者“踩雷”“入坑”。

  比如,针对机构信息审核不严、征婚对象信息不实的问题,合规指引明确应当核验征婚者的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学历等信息,并列明了核验方法和渠道。针对机构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的问题,明确不得对机构资质、会员信息等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进行广告宣传时,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应出现“包成功”“包找到”“包结婚”“包满意”等措辞。

  针对机构收费不透明、不合理的问题,明确应根据服务的次数、时长、难易程度以及机构的实际经营成本合理收费,并提供真实服务,不得价格欺诈、收取未标明的费用。提供婚介服务应当醒目标示服务项目、内容、价格、计价单位、次数、期限等。价格变动时应当及时调整明示。针对不少机构存在的先付款后签合同等问题,明确了签订合同的四个步骤,双方签约后,征婚者再付款。针对机构信息保护机制不健全、泄露征婚者信息的问题,明确不得擅自对外透露或泄露征婚者个人信息。未经征婚者书面同意,不得将其个人信息用于征婚服务以外的事项等。

  据悉,为了让合规指引落到实处,让冷静期制度真正适用,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已经指导婚介协会制定了上海市实体店婚姻介绍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4年版),用具体化的合同条文来推动婚介机构的合规经营。

 

 

  ■权威支招

  “五看”找到靠谱婚介机构

 

  面对良莠不齐、难以甄别的婚介市场,怎样才能找到一家靠谱的婚介机构呢?对此,市民政局支招说,可以通过“五看”等方式,帮助辨识诚信的婚介机构。

  一看婚介机构主体是否规范,是否在市场监管局等依法登记注册,如果是线上平台提供婚介服务的,还应向电信管理部门申请相关备案。有固定且稳定的经营场所是加分项。

  二看婚介机构是否公示信息。如经营主体信息、营业执照信息和联系方式等,是否在经营活动空间的醒目位置公示。

  三看婚介机构是否进行信息核验。如是否核验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学历等信息,是否要求征婚者在“随申办”等政务平台上查询婚姻状况后截图,以验证征婚者婚姻状况信息的真实性。

  四看婚介机构是否规范宣传。如果看到“包成功”“包找到”“包结婚”“包满意”等广告宣传语,就要留心了,有的婚介机构会利用征婚者心切的心理,通过虚假宣传,虚构高成功率等手段诱导消费。

  五看婚介机构是否合理收费。服务项目、内容、价格、计价单位、次数、期限等基本要素应该醒目标示,让消费者明明白白。价格变动时,还应及时调整明示。

  此外,民政部门也提醒市民,在签约时,要先签约再付费。如果先付费了,后续沟通中,消费者往往会很被动。签约中,对征婚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机构应单独告知或以字体加粗、弹窗等显著方式提示。同时,鼓励使用最新版的上海市婚介服务合同示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