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遇到边走边抽烟的“游烟”(室外二手烟),是不是很让人讨厌?接孩子放学,遇到校门口有家长抽烟,是不是想快速逃离?5月31日是第37个“世界无烟日”,本市近日开展上海市民室外二手烟(游烟)相关情况调查,共有10213位市民参与,其中近六成市民经常遭遇“游烟”,逾九成市民对“游烟”表示反感,超七成市民表示不能接受“游烟”,多数市民认为“游烟”会造成安全隐患、影响市容环境和他人健康,并倾向于通过立法管控、加强宣传倡导和规范设置室外吸烟点等措施来改善“游烟”情况,拒绝“游烟”已成为广大上海市民普遍共识。
现场走访 几大“口”游烟问题惹人恼
有烟瘾的,一刻不抽难受得发慌;不抽烟的,闻到一丝烟味也会火从心头起……“世界无烟日”来临,记者连续多日进行探访,观察烟民们在室外是怎么“过把瘾”的。
早高峰的兴国路华山路口,非机动车在狭窄的车道上排队等红灯,一位开电瓶车的爷叔手中夹着一根烟,不时抽上几口,吐出一阵阵呛人的烟雾。周边“邻居”,有口罩的只能把口罩捂牢,避无可避的一旁骑着共享单车等待的女孩不得不艰难地在车流中挪动,以便找到一个距离烟雾远些的位置。
中午11点45分,繁忙的万航渡路愚园路路口,一群身着各色工服的外卖小哥骑着电瓶车聚集在这里,等待绿灯亮起。记者略作统计,8位小哥中,有3位在抽烟,红灯时间比较长,对等待的人们都是一种考验,尤其是在烟雾缭绕的“氛围”中。
等红灯让不少烟民抓住“辰光”,而陪同看病的烟民也有同样的想法。上午9点多,位于江苏路的华山东方乳房专科医院门诊入口阶梯处已排起了长队。三位男士在入口处旁的墙边抽烟,由于人行道并不宽,走过路过的行人不得不穿越“烟雾区”。记者询问之下得知,他们互相并不认识,但都是病人家属,“在门口抽根烟,喘口气歇歇”。下午4点多,在玉田路上的曲阳医院门口,有几位男士在非机动车停车点吸烟。记者发现,在医院门口(包括社区卫生中心)吸烟的情况非常普遍。
平时接孩子放学的市民都有一个感受,就是在学校门口经常遭遇“游烟”。下午4点不到,淮海中路附近的一所小学门口,家长们正在有序地排队等待接孩子放学。人群中,大多是祖辈,几位相熟的老人聚在一起,侃侃大山聊聊社会热点,互相发烟点烟。记者上前询问:“爷叔,学校门口抽烟是否不太好?”其中一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小孩子还没出来,不要紧的,我们很快就会掐掉。”但事实上,由于有人抽烟,校门口排队处已是烟味十足,不抽烟的家长不得不忍受着烟味。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还发现一个相对普遍的情况。在非高峰时段,一些沿街餐馆的门口常能看见穿厨师制服的人在抽烟,一些沿街的美容美发店门口,发型师模样的人在店门口抽烟的也不少。
调查缘起 “游烟”致二手烟情况突出
数据显示,上海在建设健康城市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控烟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效,成人吸烟率自2010年控烟立法以来,已下降7.5个百分点至19.4%,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下降至12.4%,但也存在短板不足,成人二手烟暴露率虽有所下降,但仍达41.6%。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修订《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现室内全面禁烟。随着室内控烟状况不断向好,相对而言吸烟者在室外“随处吸烟”“抽游烟”现象造成的非吸烟者二手烟暴露情况则显得更为突出,引起市民的强烈反响和关注。因此,2023年上海推出“控烟行动三部曲”——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在做好室内禁烟的基础上,进一步宣传倡导室外控烟。
为了解上海市室外“游烟”相关情况、对市民生活影响及市民对“游烟”的态度看法,并收集市民对“游烟”管理的意见建议,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市健康促进中心、市控烟协会开展了万人“游烟”调查。
调查数据 室外排队区域“游烟”最多
本次调查显示,市民在室外遭遇“游烟”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中,遭遇“游烟”最多的前五位场所分别为室外排队等候区域(如景区、饭店、饮品店等)、人行道、路口红绿灯等候区域、室外游乐场、公交车站等。值得关注的是,有近三成的市民在学校门口(如接送学生时)遭遇过“游烟”。
从遭遇“游烟”的频率情况来看,以3天/周及以上的频率为“经常遭遇游烟”的情况,有近六成市民经常遭遇“游烟”。当被问及遭遇“游烟”的常见行为时,遭遇“边走边吸烟”“不避开人群吸烟”“边骑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边吸烟”“乱扔烟头或乱弹烟灰”行为的人数比例均超过半数,可见“游烟”已经严重降低市民的出行体验和生活质量,对公共环境和市民健康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从被调查者对室外“游烟”态度的结果来看,超七成的市民对“游烟”的态度为“不能接受”,而不能接受“游烟”的原因包括:影响他人健康;容易发生烟蒂随处乱扔的现象,影响市容环境;造成安全隐患(如烟头、烟灰烫伤他人或烫坏衣物、乱扔烟蒂还可引发火灾等)。当被问及遭遇“游烟”的感觉时,逾九成市民表示“反感”。问及会采取的措施时,超半数市民会选择“赶紧避开”。
对于“游烟”的应对建议,超六成的市民认为应当加强宣传倡导,逐步形成烟民在室外不抽“游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将一些特定和重点的室外人群聚集场所也纳入法定禁烟范围;“疏堵结合”在室外规范设置吸烟点,并标明吸烟点标识及引导标识;对在室外人群密集场所吸烟和边走路边吸烟的“游烟”行为进行立法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