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75周年前夕,听三位老战士深情讲述浴血荣光的战斗经历——

总有一些记忆将成为永恒

2024-05-27    作者:本报记者 吴汝琴

052527.jpg

 

  5月27日,是上海解放纪念日。75年前,经过16个日日夜夜战火的洗礼,上海这座当时远东最大的城市迎来了新生。为了她重回人民怀抱,7613位解放军指战员倒在了光明到来的前夜。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三位曾亲身参与上海解放战役的老战士,聆听他们讲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缅怀那些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烈士——

 

  “一起参军的老乡,只剩下了我一个”

 

  1948年底,17岁的葛友来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年,淮海战役结束不久,又随部队进军江南,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老人家说,当时,部队沿靖江—海门—启东—崇明一路急行军,到崇明后又直扑宝山月浦。“军令如山,我们一心只想着‘快!快!快!’很多战士甚至登船渡江时跑掉了鞋子,都顾不上捡起来,光着脚就走。”

  每当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葛友来都颇为激动,“过江时是夜晚,我们没有大船,只有老百姓打渔的小舢板,每条小舢板最多只能坐一个班的战士。战士们都不会驾船,崇明的老百姓不仅提供船,还主动摇橹把我们送到对岸。无数的小舢板,冒着枪林弹雨往前冲,很多战友和老百姓都倒在了前进的路上”。

  葛友来说,当他所在的部队到达月浦时,尽管战斗进入了尾声,但双方拼杀仍异常激烈。“前方有人一手拿着冲锋号用力吹响,一手高擎着党旗或军旗,他倒下了,后面的人马上冲上去再把旗帜举起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信念,旗帜不能倒!”葛友来说,战友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呼疼痛。当时他被炮弹烧伤了手,咬紧牙关不喊不叫,为的就是不影响战友的情绪。冲锋的时候,眼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自己都来不及悲伤,继续往前冲。待到战役结束,他才惊觉,“一同参军的十几名同乡,全都牺牲在了战场上,只剩下了我一个!”

  葛友来清晰地记得,待到5月26日进入上海市区,遵照上级“不扰民”的命令,部队在南京路上就地休整,当夜人民解放军全体入城官兵抱着枪和衣而睡,露宿街头,成为上海市民对人民子弟兵的第一印象,也是永远的记忆。

  “解放上海、保卫上海、建设上海”,这句话葛友来牢记了一辈子。退伍后,他在工厂一线岗位上兢兢业业几十年。退休后,作为宝山区淞南镇的党员、居民,他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为社区党员上党课,为社区居民讲述解放战争革命故事,传播红色基因。

  而每一年清明,葛友来都会买上一束鲜花,到宝山烈士陵园缅怀战友寄托哀思。

  “我是一名解放军战士,这辈子,我不负使命。”他这样说。

 

  “枪口从门缝中露出,对着我”

 

  1945年,14岁的孙克里参加了新四军。因为读过三年书,认得几个字,很快就被安排做了油印员。

  “这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孙克里回忆说,从学认草字、学刻钢板到能真正独立工作,整整花了两个月,他白天行军,晚上就“开夜车”,放一个小碗,加点豆油,再把棉花搓成细捻点着,就趴在地上刻战报了。有一次,刻得太投入,连半边头发烧着了都没发觉。时间一长,还患上了夜盲症。

  1949 年 5 月,孙克里随25军参加了钳制吴淞解放上海的战役。当时,作为军政治部宣传部门油印员的他,和一名编辑、一名通联干事一起,被指定参加第一线的工作组,任务是跟随某团三营,随时将胜利的捷报,通过号外的形式,以最快的速度印出,发到最前线指战员的手中,以鼓励士气。

  5月26日战斗打响时,小小的吴淞口炮台湾地区集结了敌军一万多人。三营冒着敌人密集的火网勇猛穿插,打得敌人乱成一团。而此时,江边还有一小队敌人在负隅顽抗、打冷枪。

  “我本想选个较安定的地方刻印捷报,但在这种情况下已不可能。我也是战士,当然也要冲锋陷阵!”炮火硝烟中,孙克里灵机一动,把印报纸的空白纸卷成话筒,和战友们一起,边利用有利地形逼近敌人,边高喊“缴枪不杀,赶快投降!”“放下武器、优待俘虏!”很快,敌人被赶进了几幢木质营房内。“我还趴在地上拼命喊话,喊得喉咙都哑了,这时身边的战友突然一梭子子弹打向营房。后来才知道,就在我只顾着喊话的时候,营房门缝里悄悄露出了一把枪,枪口正对准了我,我却全然不知……”

  砸开营房门,俘虏了敌人后,孙克里立刻收集材料,刻钢板出捷报。经此一役,三营共消灭敌人四千多名,打了个漂亮的追歼战!

  如今,在浦东新区陆家嘴军休所里,93岁的孙克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爷子”。早已离休的他常年走军营、进学校,为年轻战士和少年儿童讲述战斗经历,勉励他们奋力拼搏。他还是军休所合唱团的指挥,组织排练、外出参赛,忙得不亦乐乎。他说:“我就是普通一兵,人民仍然需要我,是我最大的幸福。”

 

  他说:“班长,请把我埋在荒地里”

 

  1947年,出生在河北省一个贫苦农家的荆云华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先后参加了解放河北、山东、济南、上海等一系列战役,七次荣立三等功。

  17岁的刘文荷是在济南解放后,加入荆云华所在机枪连的。荆云华说:“小刘的父母都是烈士,他找到我们强烈要求入伍。一开始,大家觉得他年纪太小,但部队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非常执着。”就这样,小刘被留了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被分配到机枪连当卫生员。

  1949年5月,荆云华所在的连队奉命配合友邻部队进攻杨行和月浦机场,抢占吴淞口以截断敌人出海逃跑的后路。那日夜晚总攻开始,敌我双方猛烈交火。荆云华当时是重机枪班班长,直接掩护第一梯队进攻,小刘则带领担架队抢救伤员。

  经过一夜激战,部队占领了杨行。“天蒙蒙亮时,敌人的炮火又突然向我方阵地狂轰滥炸。看到战友高林生负伤倒地,小刘立即向他跑去,却也不幸被炮弹击中。”

  回忆起当时的那一幕,荆云华眼含热泪,“连长叫小刘别动,马上派担架队去救他。他却说,自己是卫生员,救人要紧,靠着双臂硬是慢慢爬到了伤员身边……”不料,又一枚炮弹炸响,两人双双牺牲,而此时,小刘的手里还紧紧握着绷带。

  尽管75年过去了,荆云华却至今牢牢记得小刘对他说的那些话:“班长,如果我在战场上牺牲了,请把我埋在荒地里。千万不要埋在老百姓的庄稼地里,千万不能影响农民兄弟搞生产。”他说,掩埋战友时,他从小刘胸前的口袋里,找到了一份已被鲜血浸透的入党申请书。因为牺牲时未满18岁,小刘被追认为共青团团员。

  解放上海的战斗中,荆云华与战友们前赴后继,奋勇杀敌,“一名机枪手被打中了,其他人赶紧补上来,保证火力不断”。他忍着悲痛送别了身边一名又一名战友,终于迎来了5月27日的胜利曙光。那么多年来,只要身体允许,他每年清明都会走进宝山烈士陵园,向刘云荷、高林生等战友献上一束鲜花。

  离休后,荆云华深居简出,但只要有向年轻人宣讲的机会,他从不推辞。这些年来,他走上了一个又一个讲台,一遍又一遍讲述战友们的故事。这是荆云华的坚持:“我想对战友们说,人民没有忘记你们,你们的血没有白流。所以,就让我来把你们的故事和下一代讲一讲。”

  弹指75年,重温历史,有一些记忆,历经洗礼终将成为永恒;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仍能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