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今年来一场特别的“逛馆”之旅

走入象牙塔,体验“小而美”

2024-05-20    作者:本报记者 丁烨 程峰

051819.jpg

  于细微处纵览历史的幽深,在时光里撷取造物的智慧。当各大公园繁花似锦,当大型博物馆“一席难求”,我们这座城市里,还有一些坐落于沪上各大高校中的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

  依托高校丰富的人文、科技资源,本市不少高校自设的博物馆展陈精彩、独具特色。如今,当大学打开大门,普通市民也能漫步校园,与大学博物馆来一次亲密接触。“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带您走访几家“小而美”的高校博物馆。

 

  复旦大学博物馆浏览山河之间银川画卷

 

  由复旦大学和银川市文物局主办的展览“山河之间——银川地区历史文物展”昨天起至10月10日在复旦大学博物馆举行。一幅展现“塞上江南”银川的精彩画卷徐徐展开——水洞沟的旧石器、贺兰山的岩画、西夏陵的残冢会如何叙述跨越万年的时光?

  步入静谧肃然的展厅,西夏王朝乃至更久远的先民的智慧凝聚于一件件文物中。本次展览展出来自银川的石器、岩画和建筑构件等文物126件(套),分为“流动:世纪华彩水洞沟”“驻牧:惟石能言贺兰山”与“交融:和合共生西夏陵”三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呈现银川从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的文化面貌。色泽依然艳丽的迦陵频伽(编注:佛经中的神鸟,象征佛国和西方净土,昭告世人君主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主宰西夏)、栩栩如生的兽面纹灰陶瓦当、举世闻名的贺兰山岩画,以及神秘而优雅的西夏王陵建筑构件等,无不让来自江南地区的观众啧啧称奇。

  展品中,贺兰山岩画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普通的石块上,有的描摹着飞禽走兽与乐舞狩猎的周遭万象,有的通过手足印记和人面像抒发先民内心丰富的情感,有的则展现巫觋祭祀,搭建起人神沟通的桥梁。除了羊、虎、牛等常见动物形象,还有运用点、线、面的变化而凿刻出的人面像,寄托着先民的思想与信念,以及强烈的自我认知,恰如作家冯骥才先生站在贺兰山下发出的“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之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的策展团队以复旦大学文博系本科三年级学生为主体,在银川市文物局与复旦大学两地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历经数月的努力,为公众奉上这场复旦大学博物馆今年的重磅展览。

  地址: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时间:9点至11点30分,13点30分至16点30分,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无需预约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博览中华医药“百科全书”

 

  看过清宫戏、武侠书,您是否对文艺作品中的“神医”心生向往?这些“神医”每个都目光如炬,能在漫山遍野的野草野花中找到救命神药……来到位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张江校区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在中草药的淡雅幽香中,也许能寻到一丝“神医”之感。

  该馆陈列分为原始医疗活动、古代医卫遗存、历代医事管理、历代医学荟萃、养生文化撷英、近代海上中医、本草方剂鉴赏、当代岐黄新貌8个专题专厅,分布于馆内三个楼层。

  据记者了解,该馆现为全国规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公立中医药博物馆之一,建筑面积6314平方米,展览面积4050平方米,藏品1.4万余件,中医药文献近万册,馆内奇珍异宝琳琅满目,可谓中医药知识的宝库。

  玉制按摩器具“太平车”等针灸推拿器具、古代的“抗疫”器具铜球熏、南北朝时期的外科手术器械、汉代马王堆出土的花椒、宋代民间医生使用的铜串铃、明代万历年间的经络穴位图、清代曾五次进宫为光绪皇帝治病的青浦名医陈莲舫用的红木书桌和砚台、近代中医骨科专家石筱山等名医名家的手写处方、《本草纲目》的英文及法文译本等,都是不来此处无法见到的珍品。而三楼本草方剂鉴赏展区中所陈列的1800余件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等各类标本,更是让“门外汉”大开眼界。

  馆内二楼“历代医学荟萃”展区的中心展柜中,摆放着镇馆之宝——乾隆九年御制针灸铜人。这是乾隆皇帝为奖励编写《医宗金鉴》的人员,于1744年特制的。当时的这批针灸铜人如今国内仅存此一件。与大部分针灸铜人不同,这尊铜人是罕见的妇人形象,来自满族的始祖神和庇护神——佛多妈妈。铜人高约46厘米,实心,面容慈祥,体表刻有580个穴位。锦盒题跋上注明铜人颁发给第一誊写官福海,锦盒上面盖有乾隆皇帝玉玺的红色方印,珍贵异常。

  地址: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

  时间:9点至16点,周一闭馆

  门票:无需预约,日常15元(15点30分停止售票,60岁及以上老年人等群体免票,5月18日、19日免费开放)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领略传统服饰匠心传承

 

  “皇阿玛”的龙袍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的?想要知晓答案,就要来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内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全面反映中国纺织服饰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的高校博物馆。现有科普馆、古代馆、近代馆、少数民族馆四个常设展厅。

  一楼的科普馆动静相宜,以大量实物来展示纺织服饰领域的科普知识、产业链及其特色环节,内容全面详尽。尤其是用特殊纤维制成的航天服和防化服等6件专业服饰集体“亮相”,颇为吸引眼球。

  喜爱古代服饰的市民在二楼的古代馆可能会挪不开步。从先秦时期的踞织机、综版织机到两汉时期的多综多蹑机,从两宋时期的壮族竹笼机到明清时期代表手工织造最高水平的漳缎机和环形花本大提花机让人大开眼界,而我国著名的“四大名锦”(汉唐时期的蜀锦,宋元时期的宋锦、壮锦以及明清时期的云锦)即使只用眼睛看,也能感受到一种来自手工艺最高段位的“高级感”。

  在近代馆中,记者偶遇了一群前来参观的大学生。在展示男装演变的区域中,学生们不停“打卡”合影,并表示对这些“古早”的服装很有兴趣。看完相对低调的“男装”,可以去到少数民族馆“洗洗眼睛”,在柔和的灯光下,苗族、黎族、布依族、壮族、彝族和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经典服饰、头饰等琳琅满目,色彩艳丽、工艺精湛,令人目不暇接。

  地址:长宁区延安西路1882号

  时间:9点至16点,周日、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开放,无需预约,登记个人信息后参观

 

  东方乐器博物馆聆听东方乐器“丝路随响”

 

  去年年末,原址高安路上的东方乐器博物馆因场馆迁移沉寂三年后,在修缮一新的上海音乐学院美育楼一楼安了“新家”,并于今年1月1日起重新开放。

  上音美育楼是六幢老建筑之一,位于淮海中路1189号,建筑面积约1457平方米。它始建于1936年,是英国式假三层花园住宅,局部立面具有英国都铎风格特色。东方乐器博物馆落地在此,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该馆首展名为“丝路随响”,展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乐器,展现了“丝绸之路”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展览由“鼓”而始,它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音乐文化传播见证。现场,埃及达布卡(坐墩鼓)、印度塔布拉鼓、缅甸小鼓和中国维吾尔族纳格拉鼓等展品依次映入眼帘,游客只要扫一扫旁边的二维码就能欣赏相关演奏节目。

  正在参观的音乐爱好者胡老先生告诉记者,这里的展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件背后都有故事:“我以前在陕西见过礼泉李贞墓出土的三彩骑马击鼓俑,这个鼓是羯鼓,源自印度塔布拉鼓,而塔布拉鼓又源自阿拉伯人的塔布尔鼓。所以,眼前这个鼓,就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展览的第二、第三单元集中展示了一些管弦乐器。无论是由胫骨、牛角等原生态制成的管乐器,还是由贝壳、金属等制成的号角类乐器,抑或精致的唐五弦琵琶,无不彰显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内涵,显现出古代手工艺人精湛的技艺。

  有一件展品为印度维纳琴,纹饰华丽,拥有较大的共鸣箱,颇为引人注目。据介绍,在古印度神话和史诗里,这种琴的造型取自人类造型,有很深的寓意,无论是女神还是魔王,都喜欢弹这种琴,在日本奈良时代的皇室藏品中,也有这种琴。当时的日本匠人还在这种琴的皮带上模仿唐人画作,搞了二次创作,让琴看上去更漂亮。

  地址:徐汇区淮海中路1189号

  时间:10点至16点(以可预约时间为准)

  门票:免费开放,提前预约,预约平台为“东方乐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和“上音演出”小程序,每天开放6场

  (友情提示:目前进入本市高校,须刷身份证,经识别有效后方可通行。场馆信息以实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