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划师“妙笔生花”

九十岁老洋房社区“变身”疗愈花园

2024-04-23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042321.jpg

 

  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花园洋房,经过多轮居民意愿征询与商讨,如今在社区规划师的巧思下,破旧的围墙绘上了温馨家园的彩绘;复古格子地砖代替了原有的水泥地面;散落的盆栽被有序地摆放在铁艺架上;新开辟的一排排花架、一片片小菜地组成家门口的疗愈花园……这些令人惊喜的小变化,让已是“鲐背之年”的老洋房社区焕然一新。

 

  老洋房社区定制化“焕新”

 

  沿着杨树浦路走到黎平路路口,人们一定会留意到那一排排独具大工业时代特色的大油桶,它们是杨树浦路的标志之一。就在大油桶的对面,“藏”着一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花园洋房社区——杨树浦路3061弄。弄内的联排洋房是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前身裕丰纱厂的高管宿舍,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如今这里分为82个门栋,居住着200多户、420多位居民。每栋两层楼的小洋房前都有一个小花园,有的是独栋独户,有的则住着多户人家。由于公共空间绿化少、道路围墙老旧斑驳,相邻空间内还有不少拆违留下的脏乱。经过岁月洗礼的老洋房社区亟待“焕新”。

  近期,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戴代新团队的新项目“市民园艺中心”顺利落地小区,经过多轮居民意愿征询和会议讨论,公共空间确定按需“定制”实施改造。

  团队发现,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一半,很多都是居住了几十年,甚至是生于此、长于此的居民,对身边的一草一木很有感情。同时,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种植着花草树木,居民种植意愿普遍较高,因此,改造项目的设计、规划、实施将居民意愿贯穿全过程,设计理念定位为“适老,疗愈,熵减”(编注:“熵减”为物理学概念,指系统内部的混乱程度降低,结构更为有序)。

 

  居民自治,扮靓身边共享花园

 

  在社区规划师的设计下,对社区改造的每一处细节都进行了考量。比如在排水沟铺了一些鹅卵石,并做一些修饰,和老洋房外立面的石子墙面相互呼应;将闲置散乱的空间利用起来,墙面进行彩绘,再布置上花架、围栏,成为居民可以自治、共享的花园、菜园;街角的绿化经过打造,让雨水为花园蓄水,同时又能疏导排水;原先散落在小区各处的上百盆盆栽,被统一规划,有序地摆放在铁艺架上……

  经过两个月的更新,居民们发现身边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设计团队把不起眼的地方都利用了起来,旧墙上绘上了居家氛围的彩绘,以往长满野草的地方,种上了花花草草,我们小区‘旧貌换新颜’了!”居民陈伽林老伯感慨地说。

  为让园艺中心长久保持活力,“疗愈廊道”和“疗愈菜园”区域特意进行了大量留白,布置了铁艺花爬架和小木桩,由居民自己动手装扮。

  “十七棉”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钱芳告诉记者,项目改造后,同济大学的师生还给居民上课,教他们怎么打理花草。如今,居民已在“疗愈廊道”和“疗愈菜园”里种下多种花卉,还有枸杞、葡萄、菠菜等植物。为了守护好这片小天地,居民们自发成立了护绿队,悉心给花草、瓜果、蔬菜浇水施肥除草。“等结出果实了,还会分享给社区里的老人,大家一起尝个鲜。”居民们开心地说。

  后续,小区将围绕园艺中心开展活动,如科普讲座、小集市、爱心物品交换等,让这片倾注了大家大量心血的小天地转化为承载社区记忆、促进社区融合的共享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