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供返乡车票”到“提供就业信息”,本市救助管理机构创新工作机制

临时遇困人员获得就业帮助

2024-04-22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从“提供返乡车票”到“提供就业信息”,本市救助工作正在尝试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支持,从根本上帮助来沪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获得工作机会,摆脱困境。目前,在上海市、区两级救助管理机构的牵线搭桥下,已有18位来沪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获得工作机会,开始新的生活。

 

  “授之以渔”,从救助到帮助就业

 

  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服务区,新设置的公共就业招聘信息栏里,不仅有就业平台的二维码,还有不少公司的最新招聘岗位。“在救助场所张贴就业平台二维码,是上海民政部门提升救助管理服务质量‘主动跨前一步’的一项新举措。”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作为人口流入型的超大城市,市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的受助人员中,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占比超过了60%。这些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一技之长,由于在城市里举目无亲,往往选择打零工,饥一顿饱一顿,有时候实在没钱了只能露宿街头。

  以往救助站会通过资助返乡车票,帮助这些困难人员回到家人身边。但在救助行动中,发现不少遇困人员有着较强烈的务工需求。

  如何帮助有务工需求的困难人员在城市中自食其力?今年,本市首次将“为来沪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提供针对性服务”写入民政工作要点,要求及时有效给予帮助。

  现在,在提供标准化、基础性救助服务的同时,救助机构会嵌入“提供就业信息”这一步骤,向受助人员多问几句“想找哪方面工作,有什么技能,有哪些需求”等,进而帮助其匹配到符合其需求的工作。

 

  为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支持举措

 

  那么,如何增加工作机会?去哪里找工作?谁来帮助找工作?本市救助管理机构正在积极创新工作机制。

  一方面是“走出去”。市救助管理机构主动联系对接市、区就业促进中心及正规劳务中介公司,在就业平台方面进行前置把关,形成“救助+就业”联动帮扶机制,确保受助人员在救助站中接触的就业信息真实、可靠。另一方面是“请进来”。如在站内救助区的醒目位置张贴“上海市公共招聘”二维码,更新就业招聘信息,由就业促进中心向市救助管理站推送零工岗位等招聘信息。

  同时,市救助管理站加强了对16个区级救助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要求各区救助管理站结合本区实际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帮扶服务,积极推进市、区招聘岗位信息共享。在上海市、区两级救助管理机构的牵线搭桥下,目前已有18位来沪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获得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