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申城灯火“老法师”有秘籍

——记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陈伟明

2024-03-25    作者:施 轩

  在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位于顾戴路的实训基地里,存放着一叠叠纸张泛黄的工作笔记。那些工整的字迹和精细的图表,看似朴实无华,却凝聚着公司配电线路专家陈伟明一生的奉献。

  退休之前,他将赤心燃烧成灯,将数十年的专业学问,毫无保留地化成一张张详尽的设计蓝图,使知识的种子在实训基地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多项国内首创 沿用至今

 

  1957 年出生的陈伟明是原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南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全国电业行业技术能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三等奖。他在职期间长期从事配电线路及带电作业技术工作,是线路方面的“老法师”。

  改革开放初期,电力建设需求远大于供应。当时普遍存在设备陈旧、事故频发;新型设备材料依赖进口、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陈伟明以解决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逐个攻克“事故堡垒”,研发、创新出许多电力设备、工器具、新材料等,并编制了相关专业工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其中能列入全国首创甚至全球首创的就有五十余个。1989 年,为缓解中心城区道路拥挤,上体馆立交开始建设。这个工程是之后国内高架道路的鼻祖,有着非常重要的探索意义。当时国内没有高架桥道路照明的先例,通过多次现场走访以及与高架施工方的交流讨论,陈伟明创新提出并在防撞墙上设计了酷似“背包式”的路灯基础和与防撞墙断面一致的“月形”控制箱,实现了路灯配套设施与高架道路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该项国内首创发明在试点推广成功后获得广泛应用,并一直沿用至今。

  此后,陈伟明还不断拓展高架路灯设备的耐用及可靠性,于 1990 年创新提出了路灯配电室,结束了传统电缆控制箱的历史,为后续大批量高架道路、立交道路照明设备集中控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在 1991 年设计出了整体化电气灯具,大大便捷了高架、立交道路灯具的维修过程,提升了维修时的人员安全系数。

  1998 年,陈伟明带队成功完成了莘庄立交桥高杆群柱设计照明和 15 基高杆灯的组立工作,开创了高杆灯群柱照明的“先河”。这一成功展示了电力员工敢于打硬战的精神,树立了电力行业参与市政建设、服务社会的良好企业形象。

 

  “超前思维” 让创新之路更快更稳

 

  1992 年,田林十村迎来了电网改造工程,当时居民们都饱受城网低电压事故的困扰。为此,陈伟明主导设计了全国第一条全国产化的 10 千伏 ~0.4 千伏架空绝缘导线配电线路,彻底解决了10千伏配电线路无法深入住宅区域、配网裸线受到环境限制等一系列问题。这条绝缘导线架空线路的诞生以及电网改造工程的顺利完成,拉开了全国城网配电线路改造的序幕。

  当时,陈伟明在进行线路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每户4千瓦的实际负荷需求,并承诺小区居民们“十五年内不会再见到电力维修人员”,获得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同时,通过数据分析,验证了小变压器多点分布对居民区域供电可靠性、经济性方面的优势,他还编制出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导则,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事实证明,当时的超前设计不仅保证了居民后续不断提升的用电需求,也大幅降低了后续设备更新、维护的费用。

 

  激发年轻“血液” 做好坚强后盾

 

  陈伟明说:“一个创新成果好不好,要把握‘简单、耐用、统一’这三个关键点。”这也是他的许多创新成果都在全国推广并沿用至今的秘籍。

  设备结构设计越简单,不仅操作、安装起来便捷,而且成本更低,确保了推广上的可行性;耐用则意味着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就已经完善地考虑到了当下及未来的需求和面临的各类情况,证明这个创新经得起时间和岁月的考验,长寿命;统一是指在设备型号上以及操作规范上的全面统一。如果一个设备不能做到规范、统一,就说明了这个设备本身仍然存在缺陷,无法让别人信服,自然没有全面推广的可能。

  “经典”的创新成果也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建立。陈伟明十分重视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给予青年充足的实践机会,于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中促成长,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

  如今,在徐汇区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班的课堂上,陈伟明的身影依旧活跃在讲台上。他带了一块白板到课堂,现场画图讲解技术难点,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对技术难点进行了直观且深入的讲解。他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教授技术知识,而且希望培养出一支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队伍,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不怕失败。

  他寄语青年:“ 持续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敢于作为的精神风貌,把电力人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勇于攀登的光荣传统时刻传承、不断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