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3·15”消费者权益日了,关于“维权”,你最关心的是什么?统计显示,健身行业、教育培训和美容美发是预付卡纠纷的三大重灾区,也是市民投诉热点。近几年,关于健身预付费用的投诉和纠纷数量急速增长。
为促进健身行业健康发展,日前,上海市体育局起草了《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经营活动监管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规定同一消费者健身预付卡不得超2万元,经营者预收金额超过20万元的,按比例采取专用存款账户管理,并由存款银行按要求实施监测。目前,该办法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健身房倒闭,想转卡须再加钱“我到100岁都用不完”
去年年底,位于虹口区的贝菲特健身房突然关闭,而闭店的消息甚至连店内的游泳教练都不知情。据了解,周边不少老年居民都在该店办理了健身卡,卡内储值少则一两千元、多则数万元。
该店关闭后,只留下一张通知,通知称,现有会员可转卡至另外两家健身房。但不少会员联系后得知,这两家健身房均不是贝菲特连锁门店,只与贝菲特有合作关系,这就导致了有转卡意向的会员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转卡后,消费者必须在原有健身卡储值余额的基础上再追加一定比例,方能继续使用。一位70多岁的老年会员表示,卡内原本就预付了不少金额,可用到2032年,而转卡后,按对方要求的比例再追加,“我要用到100岁了”。
知名健身连锁门店接连关闭“数万元卡费打水漂”
曾在闵行区一兆韦德办理了10年预售卡的市民张女士表示,之前因工作繁忙,未抽出空闲去健身房锻炼。今年初,想起自己曾办理过健身卡,便驱车前往。没想到,还没进大门,门口保安就告知她,健身房已于去年闭店。
有类似遭遇的市民申先生则透露,他曾在一兆韦德办理了数万元的会籍卡和私教课,但如今连锁门店接连关闭,自己提出的开发票的要求一再被推脱。记者查询大众点评App发现,一兆韦德各家门店的评价栏里,无一例外都有消费者发表的维权评论,“四万元的家庭卡打水漂了”“办了十年卡,被深套”“换了个店名,老会员不续课不让进”。
拟出台健身预付卡监管办法办卡不得超过20000元
近几年,除了以上两家知名的健身连锁品牌,还有不少健身房发生过“老板跑路”“健身卡余额无处退”等纠纷。
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上海体育领域第一部综合性、基础性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已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为贯彻落实该条例,日前,上海市体育局会同相关部门结合本市体育健身行业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上起草的《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经营活动监管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中,多项内容与消费者息息相关。
《办法》共计十八条,细化了经营者应当公示的经营信息、书面告知消费者的内容,并推荐使用体育健身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其中,第八条明确,经营者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消费者超过24个月的计时型或者超过60次的计次型预付凭证所对应的预付费。经营者对同一消费者收取课时类预付凭证金额不得超过20000元,收取其他各类预付凭证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经营者对同一消费者预收资金金额总计不得超过20000元。经营者与消费者续约后,收取同一消费者的预收资金余额,以及所对应的服务期限、次数不得超过前款规定。
此外,《办法》还设定预收资金余额风险警示标准为20万元,对超过风险警示标准的经营者,从监管落地的可行性出发,实施“鼓励式监管”,分类分级设定预收资金存管比例,同时通过“一升一降”动态调整比例,引导经营者售卖短期卡和数量可控的课时,从销售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预付卡管理规定早已出台“退费难”问题并未彻底解决
事实上,正在施行的《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提出多项监管措施,明确体育健身行业经营者以预收费方式开展经营活动的,应当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合理设定预收金额和可兑付的服务期限、次数。
此外,早在2018年,《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定》就已经出台,其中提到,建立预收资金余额风险警示制度,并将其标准分为一般风险警示标准和特别风险警示标准。针对预付费类消费“退费难”的问题,2020年发布的《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会员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版)》还专门设置了有关“健身卡七天冷静期”的条款。
如今,随着新的政策法规即将落地,不少热爱健身的消费者拍手叫好。坚持健身多年的李先生表示,很期待即将出台的专门针对健身预付卡的监管办法,很多内容都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喜欢锻炼的陈阿姨认为,按照新政策的规定,消费者可以规避一些违反规定的健身房,“比如没用示范合同,一次性收的预付费太高,这样的健身房以后就不去了”。
那么,最近健身场馆办理健身预付卡是否有变化呢?记者以消费者身份探访了几家健身场所。“Try Gym尝试健身”的工作人员介绍,其会员卡储值从4980元到13680元不等,“还可以存更多,算下来每节课更便宜”。威尔仕健身会所(维景店)的工作人员表示,该店内会员卡有1年期、2年期和3年期不等,“年限越长越划算”。针对“办卡”问题,闵行区虹桥镇体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坦言:“这几年,关于预付卡的管理还是蛮严的,我们还是严格按照一年一续的办法办理,这也是为了规范行业,保护消费者。”
12345收到大量投诉 去年激增到近4万件
据“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中涉及体育健身行业预付费投诉情况的统计,2020年至2022年的3年间,关于健身预付费用的投诉总件数分别为18028件、16049件和19525件。而截至2023年底,当年此类投诉件数更是多达39225件。
健身行业预付费投诉的起因,往往是健身房的倒闭。《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的权威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健身俱乐部的倒闭率为13.3%,最终门店数量净增率为-10.34%;2022年主流城市的健身工作室倒闭率为16.01%,净增率为-12.48%。
作为引领中国健身行业发展的上海,同样也在经历着调整——几年间,健身俱乐部总数跌破四位数,从1345家减少至941家;健身工作室也从3677家缩减至250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