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用司法守护老人的那朵云

静安区人民法院白云法官深耕涉老家事审判,获评首届上海市“最美公务员”

2024-03-12    作者:本报记者 程 峰

031221.jpg

  在静安区人民法院,有位留着干练短发的年轻女法官,她爱讲上海话,行事又像东北人那样爽快利落。她就是该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白云。多年以来,白云法官倾心为民,带头办理新型疑难案件,在力求案结的同时,更追求事了人和。

  日前,白云荣获首届上海市“最美公务员”称号,开启了法官生涯的新篇章。

 

  精心审理“全国首例”

 

  提起白云,很多人会想起她审理的全国首例法定监护与意定监护相冲突案。这起案件入选过最高人民法院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

  八旬残疾老人孙老伯的父母、妻子均已过世,养女和他并不亲近。2019年,孙老伯居住的老屋因旧房改造被征收。他此后不再与养女共同生活,并在公证处做了一份意定监护公证,指定侄女作为自己失智后的监护人。没想到,2020年3月,养女竟在老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体检为由带着老人去做了行为能力鉴定。老人被鉴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后,养女还瞒着老人诉至法院,让自己成为老人的监护人,要领走300多万元的征收补偿款。侄女于是起诉要求变更监护人。

  当法定监护与意定监护发生冲突时,如何最大限度保障被监护人的权益?审理此案的白云意识到,本案的关键在于弄清老人的真实意图。

  白云于是多次找孙老伯询问意见,还特意挑了老人独自在家时“突击”上门。看到白云时,老人感动得落泪。当白云询问老人是否记得她时,他点头说:“记得,你是来保护我的法官。”白云发现老人神志清楚,表达清晰。老人说:“我相信我侄女。”白云还亲眼看到,在侄女的贴心安排下,老人生活舒适无后顾之忧。综合各方面因素,本着最有利于被监护人原则和最大限度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原则,白云依法判决老人的监护权归其侄女。

  同一年,白云又审理了家喻户晓的“垃圾山案”。

  当时,某小区的一户居民在家中堆放大量垃圾,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座“垃圾山”,楼道里经常能看到老鼠和蟑螂,恶臭难闻,还存在巨大的火灾隐患。邻居叫苦不迭,小区所属的街道和居委也苦于无权破门清理。

  “现场勘查时,我发现门口的垃圾堆得比我都高。”白云实地勘查数次,被咬了一腿的蚊子包后,留下了一份限时清理的判决书。为了让更多居民了解此类行为的危险性及权利行使的边界,她特意将这起案件的审判地点放在街道。

  在判决现场,白云铿锵有力地说:“权利的行使不应以牺牲他人的合法权益与居住安宁为代价。”判决结束后,很多如释重负的居民抢着和她握手。

 

  案结不是终点

 

  在白云看来,案结不是目的,事了才是。她要使每份合理诉求在法律框架内得到最圆满的解决。在其近3年审理的700余起案件中,调撤率逾六成。

  在审理一起离婚案件时,76岁的原告王阿姨告诉白云,她被家暴近五十年,如今自己身处肺癌晚期。时日无多的她终于下定决心起诉离婚,要求分割夫妻财产,并主张因家暴造成的身心损害赔偿。

  “从法律角度来看,这案子其实很简单。夫妻名下有两套房产,这是他们的共同财产,卖了房子,把房款一分,案子就结了。”但白云于心不忍,“如果等判决下来,再走完卖房流程,老人可能已经不在了。”

  白云于是想通过调解帮助老人尽快解决问题。她获悉王阿姨一直因为担心离婚影响儿子找对象而委曲求全,便将突破口锁定在王阿姨的儿子身上。谁知对方十分抗拒:“要不是他们天天吵架,动辄动手,我不至于四十多岁还不结婚,也不至于至今不敢相信别人。”但当他得知母亲忍耐多年的原因后,竟哭了起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深聊,他终于答应出面说服父亲接受调解。

  后经法院调解,王阿姨与被告达成离婚协议。被告先拿出50万元给原告,并承诺在百年之后将房产留给两人唯一的孩子。拿到调解书的那一刻,王阿姨特别激动:“我终于为自己活了一次。”

  在白云看来,案结也不是终点,人和才是。在每年重阳节前夕,她都会带领团队回访孤寡老人和残疾老人等当事人群体。在回访过程中,全国首例法定监护与意定监护相冲突案的当事人孙老伯曾笑着对白云说:“现在我胖了几斤,舒心了。”

  白云还喜欢主动给社区老人普法,从源头上避免矛盾发生。她牵头与市老龄委“银龄法宝”项目和静安区“银发盾牌”公益项目签订共建协议。工作之余,她带领团队不断延伸司法服务的触角,逐步与静安区各街镇及居(村)委会对接,每月开展“菜单式”普法讲座与咨询。

  谈及今后的工作,白云表示,她将继续展现司法为民的奋斗者之“美”,护航老年人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