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妇女用品商店、汇联商厦等老牌商场改造后会变成啥样子,如果都面向年轻人,那我们老年人到哪里能买到适合的衣服呢?”……近期,不少老牌商厦关闭或是开启新一轮升级改造,一些读者致电本报表达了心中担忧,不仅希望升级“焕新”后的老牌商城能为老年群体保留“一席之地”,也希望通过本报了解如今老年人买衣服经常去的场所。那么,阿姨爷叔线下会去哪里为自己挑上一身“装备”呢?
老牌商场有亲切感更适合自己
妇女节前夕,走进南京东路步行街的上海时装商店,满眼“花花绿绿”,店内挤满了前来购物的阿姨们。
家住虹口区的邵阿姨和小姐妹结伴而来,“下手”了帽子、羊毛衫等。她告诉记者,陈列摆设基本保留了20世纪90年代的老式布局。“来这里有种亲切感,营业员也热情,现在像这种类型的商场不多了。”邵阿姨说。
“这种商场比较适合阿拉这个年龄段,像妇女用品商店、六百现在都关了,就不晓得重新开业后,会变成啥样?如果太年轻化了,阿拉就只能去看看了。”采访中,多位阿姨感慨地说。
提起“购物圣地”,“七宝商城”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里不仅销售瓜果蔬菜、肉蛋禽等,还有各类便民服务小店,而女人街服装店则占了整个商城一半的面积。
比起市中心的一些大型商场、购物中心,七宝商城的地理位置显然不算最好。不过,作为一家开了多年的老牌商城,这里仍有不少忠实消费者。“我们住得不算近,但地铁过来还是方便的。这里可以讨价还价,笃悠悠地逛,不急的。”正在逛街的陈阿姨说,虽然周边有大型商场,但年纪大的人还是习惯在七宝商城买衣服。
家住附近、来沪20多年的李阿姨也常到七宝商城买衣服,她跟记者分享起了在七宝商城的购物体验。“有时来随便逛逛,就能淘到店家一口价抛售的衣服,虽然过季了,但价格实惠。有时买当季的衣服,四五百元就可以买到大商场八九百元的品质。”李阿姨表示,前两年,七宝商城女人街的客流量还是很大的,不过现在的人气有点弱了。
新型折扣仓折扣大受老年人青睐
工作日下午,在北翟路福泉路的某商业广场地下一层,“壹品仓”内人流不断,让这里的热火人气和商城整体的“门庭冷落”形成鲜明对比。记者留意到,卖场面积很大,陈列了至少成百上千种品牌衣服、鞋子、包包,还有家居用品、护肤品等,其中衣服、鞋子以运动和户外品牌居多,价格打折幅度较大,一折、两折比比皆是。
在卖场里的人流中,中老年人占了多数,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周末顾客更多,一半以上都是阿姨叔叔。家住普陀区的曹阿姨和小姐妹正在一家品牌店试穿卫衣和鞋子,两位阿姨说,各自看中了一双鞋子和几件衣服。“春天来了,我们打算买点春装去踏青,调调‘行头’,拍拍照。”曹阿姨笑着说,来这里也是其他姐妹介绍的,由于卖场如同大型超市,是开放型、仓储式的,没有营业员“盯梢”,看中的直接可以试穿,感觉“比较自由”。
从闵行区赶来的王阿姨正在试穿外套,老伴在一旁帮忙参谋。“我想买一件轻薄外套,适合这个季节穿,现在正好换季,就来看看。”王阿姨说,她看中的这件外套,原价要2000多元,现在打好折只要200多元。“很划算,之前是我女儿带我来这里,我们觉得挺适合我们老年人,现在经常来,看到合适的,就会买。”阿姨表示。
大型购物村品牌选择多、环境好
在双休日的比斯特购物村逛街、购物的人群里,不时能看到上点岁数的市民。乘地铁从长宁区赶来的吴老伯和老伴正逛着街,手里已有了不少的收获。“这里品牌多,购物环境也不错,特别是有自己喜欢的运动品牌,还有一定的打折,我们过年前也来过,那时人更多,我们买了几千块的衣服和鞋子。”吴老伯说,自己上了年纪,衣服能穿一件是一件。“我们选衣服会考虑价格因素,但首选要求是款式不能太老气。”吴老伯表示。
现场,一些受访者表示,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很注重自己的形象。“我们不是消费不起,而是适合我们的‘市场’太窄,缺少选择。”年逾七旬的许阿姨说,每到换季时节,她和老伴或小姐妹会去浦东的比斯特购物村、青浦的奥特莱斯等大型购物街区“淘宝”。“宁愿多走点路,选择可以多点,主要是实体店可以试穿,像网上的淘宝、拼多多我也买过,价钱是便宜的,但买回来不合适,退货也麻烦,我觉得买衣服、鞋子,还是实体店好。”许阿姨坦言。
街边小店靠特色吸引时髦阿姨
除了大商场和购物中心,还有很多“懂经”的时髦阿姨选择在路边的宝藏小店“淘宝”。
位于乌鲁木齐北路的爱丽夏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由于货品多,走道只能容下一人通过。尽管如此,这家开了28年的小店依然有很多回头客。最近,店内部分商品在做促销,从大门处贴着手写“限时特惠 3件1000元”的广告便能看出,这家小店所售卖的并非是价格低廉的平价服饰。
在店里工作了十几年的吴颖告诉记者,虽然价格不算便宜,但因品质上乘、款式新颖时髦,很多顾客都是定期来店里逛逛。“比如这条连衣裙,挂在衣架上看不出什么,穿在身上感觉马上就出来了。”吴颖一边介绍一边说,有一位年过七旬的时髦阿姨每到换季都会购买好几件。“别看阿姨妈妈早已退休,但她们追求时髦而且购买力强。”吴颖坦言,现在实体店生意不如从前,小店能坚持到现在,靠的就是有特色,还有一批老顾客更是小店坚持下去的动力。
事实上,像这样的路边“宝藏”小店还有不少。在安福路、武康路、新华路、乌鲁木齐南路等街角路边,都有一些面积不大却独具主题特色的服装店。有的专营外贸服饰,有的只售大码女装,还有的专注个性定做,这样的路边小店往往聚拢着一批老客、熟客。家住徐汇区的邓阿姨觉得,小店里的衣服可以慢慢地精挑细选,且穿出去不容易“撞衫”。所以,比起大商场,路边小店才是她的“最爱”。
■记者手记
让老年人有地方可买!有喜欢的可买!
常逛的商场关门了,还能去哪里买衣服?对于老牌商场的陆续“退场”,老年顾客更感伤怀惋惜。伤怀的是他们曾经在这些“上了年纪”的商场里留下过青葱岁月,惋惜的是商场内汇聚的中老年服饰品牌、周到耐心的服务、热情的营业员将不再,而这样舒适度高的购物体验还能去哪里寻觅?
“看得见摸得着”“调换方便”“有乐趣”……比起线上选购,绝大部分老年消费者更喜欢实体店购买服装,“边兜边买边玩”的乐趣是互联网无法提供的。于是,爱美的阿姨爷叔们为自己开辟了新的购物“战场”。折扣仓、购物村、路边小店,这些看似不属于老年人的消费空间却满足了他们的购物需求。那么,老年人究竟想买什么样的服装?
记者在沪上几大商场和时尚购物中心采访时发现,琳琅满目的潮流服饰中,鲜少有老年人服装专柜。即便有,放眼望去,一片花花绿绿、肥肥大大、松松垮垮的服装也让人“爱不起来”。在大部分人甚至是服装从业者看来,老年人更关注服装的面料和舒适度,对款式和花色的要求没那么高,因此,设计师们也懒得在老年服饰上多下功夫。
豆瓣上有“给妈妈买衣服”和“给爸爸买衣服”小组,小红书上有“中老年穿搭”和“老年服装店”,抖音平台的老年服装销量惊人。可以窥见,老年服装已备受关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也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和着装,他们对服装的品质和款式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偏好。事实上,与普通服装相比,中老年服装更具专业性和挑战性。
在城市消费场景不断蜕变、服装潮流不断更迭的今天,各大商家应该看到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专属于老年人的消费空间,让他们有地方可买!服装设计师们更需动动脑筋,让爱美的阿姨爷叔们从曾经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所谓“老年服饰”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喜欢的可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