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烤肉送烤盘、砂锅饭送砂锅、一份咖啡分三个包装盒、一份简餐5元打包费……这样的外卖你点过吗?近两年,关于点外卖被收取“巨额”包装费的话题屡屡冲上热搜,本报也曾多次报道过相关热点。对此,上海市消保委表示,强制收取外卖打包费影响公平竞争,也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乱收、强制收打包费现象屡屡发生
本报曾报道,目前市面上的外卖打包费在1到5元不等,记者在外卖平台选购了一份30多元的汤品套餐,仅打包费就要3元。还有部分外卖的包装费已超过了总价的10%。有消费者表示,在某外卖平台点了42串烤串,每串外卖包装收取0.1元到0.5元不等,包装费总价(优惠前)达到11.7元,实际收到的外卖只分了两个盒装。日前,有媒体报道,市民孟女士在外卖平台的一家粥铺选购了皮蛋瘦肉粥、灌汤小笼包等产品,叠加店铺满减以及平台红包后,支付金额约50元,其中,仅包装费就要近10元。
上海市消保委透露,不少消费者反映,在订购外卖时除了支付食品本身的费用外,还需额外支付打包费和包装费。很多知名品牌的外卖平台及餐饮连锁店均存在此类情况,这些额外费用通常以固定金额或按订单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这种收费模式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而近期陆续出现的“肯德基收打包费”“盒马加收1元包装费”等事件,又将该话题引爆。
打包是服务一部分,理应包含在食品价格中
上海市消保委认为,这种强制收取打包费的做法不仅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保委表示,外卖产品的价格理应包含基本的打包费用。在消费者购买外卖食品时,打包是服务的一部分,理应被包含在食品价格中,而无须额外收费。单独收取打包费无异于对消费者进行了二次收费,这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
此外,将外卖打包费作为价外收费,实际上是一种“低开高走”的商业套路。消费者在比较不同品牌、不同平台的外卖价格时,往往会因为额外的打包费而难以做出准确判断。这种做法不仅模糊了价格透明度,也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以环保名义收取的包装费实际上是对“禁塑令”的扭曲。一些商家以环保为名,对包装袋、包装盒等进行额外收费,这不仅未能有效减少外卖包装的使用,反而因为外卖包装成为了一个新的利润来源,导致其使用量不减反增。这种做法背离了环保的初衷,也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
消保委呼吁规范外卖市场的收费行为,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择外卖服务时,要仔细阅读费用明细,避免因不透明的收费而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