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独一无二的历史底蕴,位于黄浦区汉口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福州路围合地块的上海老市府大楼更新改造项目现已初具雏形,即将向市民揭开神秘“面纱”。据介绍,老市府大楼地上面积约4.2万平方米,地下面积约2.6万平方米,包含办公、商业和文化功能,改造后将成为大开间现代办公和海派老建筑历史空间结合的外滩新地标。
百年建筑修旧如旧,风貌再现
在汉口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福州路的路口,经过修旧如旧的修葺后,带着原有建筑构件的老市府大楼重塑风貌,如今外围已拆除围挡,在阳光下透着一派古朴、庄重的气息。
2014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老市府大楼保护性综合改造启动。这不仅是外滩第二立面更新改造的先行启动项目,也是上海城市更新的示范项目。
项目改造方案由202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英国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亲自领衔设计。项目最大化保留历史建筑元素和其多年的演变,尽可能减少对既有建筑结构干涉,改善其空间品质以满足当下的功能使用需求。新建的部分延续了历史建筑设计语言和材料肌理,使整个建筑呈现出和谐、经典、优雅的高品质形象。
其中,沿街围合建筑布局创造了一个在外滩地区独一无二的中央庭院空间,日后可以承载容纳日常和主题式的公共活动。开放式的首层设计,将庭院连接到外部街道,使这里成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公共场所。待日后开放后,这里将形成70%办公、20%文化和10%商业的复合型街区,打造成国际金融办公服务平台、中央活动区文化标杆与城市共享公共空间。
这里升起了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
老市府大楼始建于1914年,1922年完工,被誉为“远东第一围合式建筑”,最早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1989年被列为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5月28日,新中国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陈毅出任第一任市长。新旧政府的交接仪式在此举行。大楼正式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办公驻地。1949年10月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此升起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大楼与欢呼的市民一起见证了新中国的新生。
老市府大楼内的市府礼堂,前身为工部局万国商团操练厅,1923年,爱因斯坦曾在此演讲,用德语讲解相对论。1950年将其改建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礼堂,成为上海接待国际文化交流演出的重要场所,来自印度、美国、英国、法国、苏联、朝鲜等十几个国家的艺术团体曾在此演出。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后在市府礼堂举行的重要演出包括:1979年美国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1984年12月9日日本世代剧团在上海首演《藤野先生再见》;1985年澳大利亚悉尼舞蹈团来上海演出;1985年美国华盛顿芭蕾舞团在上海的首场演出;1985年大提琴家马友友举行的访沪演出;1989年法国里昂芭蕾舞团在上海的首演舞剧《灰姑娘》;1989年世界著名歌剧《弄臣》首次在上海上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