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黄浦江、外滩、外白渡桥,带着烟火气的菜场,一张张透着淳朴、洋溢着欢乐的笑脸……拍摄于40年前上海街头的老照片,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3月1日至5月4日,一场特别的公益展览在BFC外滩金融中心内的阅外滩书店和广大市民见面。主办展览的书店和曾经拍摄这些照片并结集出书的外国摄影师,希望通过一幅幅老照片的展示,寻找到40年前照片中的你。
老照片集中展示唤起“繁花”回忆
步入BFC外滩金融中心地下二层的阅外滩书店,一幅巨大的照片墙吸引了读者们的脚步。现场展示的30余张照片全部来自一本出版于2020年9月的书《中国1980》。照片里有懵懵懂懂的小朋友,有正在辛勤劳作的工人,有忙碌售货的小商贩,有正在“孵太阳”的老人,还有外滩、黄浦江畔等老上海的街头风景。
“看了很感慨,这些场景很亲切,让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70后的李女士在附近商务楼里工作,午休期间,她和同事们经过阅外滩书店时看到展览,饶有兴致地观看,不时和同事交流起照片里的场景。
“那个年代,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恍若隔世:宽阔的街道上很少有汽车,自行车却是汇成海洋,大多数人穿着军绿色或是蓝色制服,一根冰棍、一个苹果,能让小孩子吃得笑开了花,人们眼中的纯真,没有压力,生活简单,纯粹的幸福似乎会从这些动人的微笑种流淌出来。”据阅外滩书店主理人杨耕宇介绍,在书店里展示这些老照片,希望能唤起上海市民对当年的回忆,让年轻一代“穿越”到他们并不熟悉、如同影视剧《繁花》中所展示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同时,更是希望市民到现场看展、看书,发现自己或是亲朋好友是否就是照片里的人。
“老外”摄影师捕捉40年前的市民和街景
1980年春天,现为澳大利亚籍的英国人迈克·埃默里作为游客来到中国,在上海、北京、天津,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当时的人和他们的生活场景。他的镜头里有天真烂漫的孩子,穿着白衬衫蓝裤子、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平静安详的老人,互帮互助的邻居,热闹街市上的小贩等。
当时,迈克并非有计划地拍摄而成,而是他在游览中随性抓拍而成。这些照片,他珍藏了多年。为了这次展览,迈克特意赶到了上海,和上海市民见面。对于墙上这一张张老照片,他记忆犹新。他说,当年他作为首批乘坐游轮到中国的英国摄影师,和游轮上的游客一样没有来过中国。“这个全新的体验让我很兴奋。我作为一个长着金黄色头发、手拿‘怪东西’(相机)的外国人,走在大街上格外显眼。我遇到的大多数人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照相机,当有镜头对着他们时,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迈克说,当时他一点不害怕尴尬,会挤眉弄眼地做鬼脸,或是直接躺在马路上,引起人们的注意。常常是拍一张照片时,周围有几十个人在好奇地围观。
一直从事摄影工作的迈克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也多次来到中国、来到上海。“现在中国变化太大了,就像我镜头里想要表达的那样——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变得有个性,用新衣服和更大胆的发型来表达自己,这让你有一种感觉,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迈克感慨地表示,在结束当年的游轮之旅后,他意识到这些在中国旅行拍摄的街头照片很有意义,所以前些年来自中国的一家出版社找到他时,双方一拍即合,一同将精挑细选的照片和图片说明汇编成册。
寻找40年前的你,来场跨越半世纪会面
目前,在这本《中国1980》的书中收集了100多张照片,分“你好,小朋友”“红旗下的红领巾”“岁月的风景”“在路上”“街头神情”等不同部分,镜头主要采撷自上海、北京、天津的街头巷尾。
“多年来,我一直想知道这本书里的人现在哪里。那些孩子长大后,做了什么工作?是否有自己的家庭,他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的父母有什么不同?我想,书中许多年轻人现在已经步入中老年了,如果能知道他们的生活变成了什么样子,那就太令人满足了。你认识他们吗?他们现在在哪里?我们能找到他们吗?”带着这个心愿,迈克将在上海和北京两地跟中国读者见面。通过展览、读者见面会等活动,一同找寻书中人,分享个人经历,也分享那个“繁花”年代里的故事。
如果市民发现照片中有自己或家人或同事、亲朋好友的身影,可线下联系书店收银台或是现场扫码进行登记。后续,主办方将安排有关联的市民与摄影师迈克见面沟通,来一场跨越近半个世纪的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