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K、泡咖啡馆、拍视频、打卡网红地……打开老年娱乐新方式

“闯入”新领地 给幸福“加码”

2024-02-27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跳广场舞、钓鱼、下棋、看电视、打太极、旅游……当你以为这是老年人常有的娱乐方式时,他们正在KTV里唱歌、在咖啡店喝咖啡、在网红餐厅打卡,如今,这些年轻人热衷的娱乐项目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活日常。春节期间,不少老年朋友正用他们丰富精彩的体验引领着老年娱乐全新的打开方式。

 

  呼朋唤友,在KTV里一展歌喉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但这并不会影响老年歌友们在KTV里一展歌喉。上周五,60多岁的付先生照例与老朋友一起来到KTV练歌。“我和朋友差不多一周就要约一次,每次唱两三个小时。大家都是喜欢音乐、喜欢唱歌的朋友,我们轮流点歌轮流唱,相互点评欣赏,非常开心。”付先生觉得,在KTV里唱歌气氛好,也不用担心打扰到别人。

  72岁的林先生则是因为在老年大学学习声乐而交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歌友,在林先生的歌友群里,大家会定期在群内邀约,有人甚至愿意乘坐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与歌友们在KTV聚会。“KTV里的音响设备比较专业,有的人喜欢在公园里唱或自己在家唱,我们还是更喜欢KTV的设备和环境。”林先生表示,白天有不少时段的价格都很优惠,平摊下来,一个人只要三四十元。

  因为老年顾客众多,星聚会KTV(徐汇日月光店)还曾推出过老年优惠卡,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现在老年优惠卡虽然取消了,但店铺会员卡和线上团购的折扣力度也很大,很多老年常客都会提前购买团购券。INLOVE KTV(爱琴海店)前台工作人员提到,中午12点到下午4点30分的时间段是一天当中最优惠的,顾客群以老年人为主。

 

  喝咖啡、拍视频,开发新社交空间

 

  前不久,“上海一星巴克变成围棋爱好者的天堂”这一话题登上热搜,棋盘前坐着的不乏退休老人。其实,不少老年人都喜欢在咖啡馆、面包店坐一坐。上周末,星巴克(飞洲国际广场店)内,两位阿姨逛完商场走进来,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一边休息一边聊着家长里短。而此时,店里另一桌也坐着两位老人在喝咖啡。在星巴克(江苏路店),几位老年顾客已成了店里的常客,他们常常找个角落的位置坐下,点好咖啡便小声聊着天。在附近上班的小陈每天都会来该店买咖啡。“经常见到不少老年人在店里悠闲地喝咖啡,他们的生活很让人羡慕。”

  85度C面包连锁店也有不少老年顾客喜欢在店里聊天、休息。下午时分,85度C(田林店)的顾客多起来了,“组团”来喝咖啡和珍珠奶茶的老年人也多了。他们有的住在附近,有的则是逛街路过顺便进店歇歇脚。黄阿姨与老姐妹都住在附近,她们常常约在这里见面,有时点一杯饮品,有时自己带一些零食点心,消磨一下午的时光。

  每逢工作日的下午,麦当劳(闵行七宝万科店)都会有不少老年人光顾,他们或是聚在一起聊天,或是找个角落休息,还有老人会熟练地拿出手机拍摄周边环境和自己点的餐食,再用软件制作成小视频并上传到自己的账户。

 

  热衷“影视剧同款”,打卡网红地

 

  除了这些相对“静态”的爱好,喜欢到处跑跑的老人更热衷“动态”的打卡。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繁花》炒火了几家线下“同款”餐馆和饭店,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市民陈女士特意在春节期间预订了黄河路的苔圣园。“爸爸妈妈以前吃过的,看过《繁花》后要求去重温一下。”

  除了苔圣园,和平饭店的英国套房再次翻红,而因《繁花》推出的套餐也有不少吃货预订。同样追剧的还有麦女士的父母。“趁着《繁花》的热度,春节期间我专门订了和平饭店的‘繁世传奇 花漾和平’下午茶,套房住不起,下午茶还是可以吃吃的。”麦女士笑着表示,看了大热的电视剧,再品尝剧内同款,父母非常开心。

  继“繁花热”后,离黄河路不远的乍浦路上,“酱园弄”的布景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打卡。“我们喜欢老上海的味道,手机上刷到这里,就来看看。”专程前往拍照的范阿姨说,她和朋友们经常一起打卡影视取景地,《三十而已》《八佰》等影视剧的线下“同款”,她们都去拍照留念过。

 

 

  ■记者手记

  盼更多为老服务空间提供精准服务

 

  KTV、咖啡馆、面包店……这些场所环境好、空间大、同龄人多,几乎满足了老年人所关注的各种要素。他们勇敢“闯入”了年轻人的社交场所,为自己开辟了全新的娱乐空间和领地。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有专属于老年人的公共空间呢?事实上,遍布申城的老年活动室、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食堂、睦邻点等,都可以为活力老人提供公共空间和为老服务。为了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少机构都开展了各类为老服务活动,在老年活动室听沪剧、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做美甲、在长者食堂里看电影品下午茶,多元的服务内容满足了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

  不过,仍有一些公共空间是老年人“不大愿意去”的。有的服务机构,偌大的空间内仅有几张办公桌、几张躺椅和沙发;有的睦邻点隐藏在设有铁栏杆的大门内;有的老年阅览室内放置的还是几年前的读物;有的活动室大门紧闭,里面堆满了杂物。这些地方虽有空间,却缺乏运营;虽有设施,却缺少温情。虽“为老”,却不一定“适老”。

  与年轻人一样,老年人也同样追求与时俱进、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为老服务公共空间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这些设施为谁而建?这些服务为谁提供?在搭建和改造为老服务场所的基础上,合理化利用和精细化运营,才能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娱乐、文化、社交等多层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