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高质量法律服务的脚步,不停歇!

2024-02-20    作者:本报记者 程 峰

  龙年新春刚过,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王友春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的老年志愿者们又开始忙碌了起来。春节休息了几天,大家伙心头的“事儿”却并没有少——张阿姨家的矛盾不知道有没有缓解、分中心的“坐诊”也要尽快开张……

  十多年来,退休检察官王友春“退而不休”,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坚持为老百姓提供以法律咨询为主的免费法律援助服务,深受广大居民的好评。

 

  三位“老法师”退而不休

 

  在安泽路86号的彭浦新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一楼,每周一、三、五下午一点半至四点半,老党员志愿者王友春、路家鹤和肖济顺都会轮流“到岗”值守“法律门诊”,为附近居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2月19日下午,正好轮到老王“值班”,他早早地又来到了熟悉的场地。

  提起王友春,很多彭浦新村街道的居民并不陌生。如今年近七旬的他退休前是闸北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在工作中,他发现彭浦新村街道的老龄化程度很高,老人在生活中常有关乎法律的困惑,这让他总想“做点什么”。2000年,由闸北区司法局和彭浦新村街道牵头成立的“法律咨询夜门诊”在三泉路821弄居委会成立,王友春就是首创者之一。

  2013年11月,该“夜门诊”升级转型为“王友春工作室”,他继续定期“坐堂”。2018年3月,随着闸北、静安两区合并和检察机关社区检察职能的变化,工作室又变更为“王友春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另两位热心的法律志愿者路家鹤和肖济顺也加入了进来。其中,72岁的路家鹤退休后担任彭浦新村街道市民巡访团团长,已干了九年的他,十分了解社情民意;肖济顺退休前曾任市吴家洼监狱二级警长,专业知识扎实,擅长做“思想工作”。

  3位“老法师”强强联手,努力用法律武器为民解惑。

 

  既要解决问题更要预防风险

 

  据统计,十年多来“王友春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的服务对象已超过千余人次,其中不少案例,让求助人感动不已,工作室的法律服务不仅为居民挽回了许多经济损失,更是让他们在求助过程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居民老李就是其中一位。几年前,他买了套二手房。年近八旬的卖主委托其女儿代为打理买卖相关事宜。但在支付最后一笔房款时,因卖主女儿出差在外,在征得卖主同意后,老李将17万元打到了卖家儿子的账户上。卖主女儿得知后十分不满,遂将老李告上法庭,这让从未打过官司的老李十分焦虑。于是他前来求助。王友春认为老李并未违约,因此建议他不要害怕官司,也不必请律师,只需准备好证据,冷静自辩即可。此后,在王友春的耐心指导下,老李打赢了官司。

  王友春介绍,工作室的服务对象中,九成以上是老年人,他们经常前来请教与婚姻、家庭、合同、房产和相邻权等民事纠纷有关的法律问题。“还有一部分老年人并未遭遇纠纷,他们只是想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以便未雨绸缪。”他表示,为避免多子女家庭日后可能产生的纠纷,一些老人会来请教如何订立遗嘱。“工作室抽屉里有不同类型的遗嘱格式范本,供有需要的居民填写。他们想录制相关视频,我们也会帮忙。”

  答疑解惑之余,3位志愿者还会参与一些调解工作,使矛盾能解决在基层,也让相关人员能尽早“心平气和”。

  “虽然我们不提供聘请律师等代理服务,也不主持民事纠纷调解,但法律咨询服务好比饭店门口的点心摊,是不可或缺的。”王友春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在开展服务的同时,工作室还主动与上海大学法学院对接,已有百余位研究生陆续前来助老年志愿者们一臂之力。

  此外,在静安区人民检察院老年办案团队指导下,2022年3月起,工作室又招募了3位退休党员志愿者。6位志愿者也同时参与刑事、民事案件听庭和听证等,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去年年末,该工作室荣获彭浦新村街道“最美志愿服务团队”荣誉称号。但“老法师”们表示,荣誉已成过去,在追求高质量服务的道路上“脚步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