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号、取号、排队、缴费、预约检查、现场陪护、送取报告、记录医嘱……对独自就医存在诸多不便、不熟悉就医流程的患者来说,陪诊服务无疑是刚需。随着陪诊服务的需求愈加旺盛,陪诊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1月23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开幕。会议期间,多份人大代表的建议均聚焦“陪诊师”与“陪诊服务”。代表们提出,应规范陪诊服务,完善“陪诊师”行业标准,并探索保险偿付机制。
老龄化催热“陪诊师”电商平台上陪诊服务热卖
近几年,本报持续关注“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2021年9月28日,本报头版刊登了《陪诊员来了!能“陪”多久?》一文,报道了“陪诊服务”兴起。2023年9月26日,本报头版刊登了《陪诊师“正规军”即将登场!》,报道了上海开放大学启动的首届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2023年11月16日,本报头版刊登了《当陪诊师遇到认知障碍老人》,报道了首批持证上岗的陪诊师们将陪诊服务融入社区为老服务中。
据不完全统计,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有数百家之多,生意好的店铺月销千余单。然而,目前“陪诊师”这一职业的专业规范、收费标准未有统一要求,既有个人陪诊服务,也有机构组织。“陪诊师”上岗的成本、门槛较低,服务和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现状:新兴职业缺乏行业标准 陪诊服务水平良莠不齐
在本次人代会上,人大代表们也将目光投向了“陪诊师”。
陈超代表认为,目前,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缺少标准化。比如,不同平台的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入职门槛、培训教育等方面差异较大,有陪诊需求的患者很难通过规范化平台快速选择到合适的陪诊师。与此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对陪诊服务双方权利义务要求不明确。此外,患者的个人信息及隐私需要保护,而陪诊服务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个人信息,相关问题缺乏规范及保密措施。
王彦林等代表认为,公益性质的医院“陪诊”志愿者因其无偿性和稀缺性,无法为更广大有陪同需求的患者提供持续性、高质量的服务。而市场化的陪诊服务因行业资质尚未明确,陪诊服务存在灰色地带,既不能实现帮助就医弱势群体的初衷,也无法保障消费者权益。
代表建议:探索将陪诊服务 纳入医保范畴、长护险服务
陈超代表在《关于进一步完善“陪诊师”新兴职业的建议》中提出,相关部门应出台指导性文件,规范陪诊师行业准入门槛、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让陪诊师和患者有章可循。同时,“陪诊服务开始前,双方应签订合同,明确各自权利义务,保护患者隐私,避免患者、陪诊师、医院之间产生纠纷。”此外,陈超还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医疗服务机构加强对院内开展陪诊服务人员的管理,避免出现假借陪诊之名,行“黄牛”、医托之实的现象。
王彦林等代表在《关于规范陪诊服务,健全就医保障体系的建议》中提出,应尽快明确陪诊职业监管主体,并探索保险偿付机制,逐步探索将陪诊服务或陪诊环节的部分服务纳入基本医保范畴,以基本医保、商业保险和自费相结合的形式,满足市场需求。此外,王彦林等代表还提到,陪诊服务应强化属地及行业综合监管。
针对陪诊服务保险偿付机制,人大代表任伟在《关于将独居和孤寡老人的陪护陪医配药纳入上海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中提出,建议长护险在开展现有服务的同时,拓展服务范畴,将陪同服务纳入服务项目清单,以满足老人住院陪护、陪同就诊、陪同配药等延伸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