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60周年,也是中国向海外派遣援外医疗队60周年。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日前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该剧讲述了中国援外医疗队在非洲救死扶伤、与当地人民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剧中塑造的形象凝聚了无数可敬可爱的援外医疗队队员的身影,今年102岁的张燮球老先生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摇粒绒外套搭配一条红围巾,让本就精神矍铄的张燮球更显活力。1972年4月至1974年5月,张燮球参加了第5批援阿尔及利亚中国医疗队。如今,50年过去了,擅长英语的张燮球仍然记得初到阿尔及利亚时,为与当地患者打招呼而学会的那几句法语(编者注:法语为阿尔及利亚通用语)。他还叮嘱年轻一代的援外医生:“一定要好好工作,不辱使命!”
首次走出国门,奔赴朝鲜战场
1946年,张燮球毕业于上海私立同德医学院。1946年至1949年,他在国民党南京中央医院为实习医师,后晋升为外科住院医师。1950年,张燮球到上海市第一劳工医院工作,后并区改名为静安区中心医院,1982年任院长兼外科主任,1992年退休。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还是青年团员的张燮球带头参加上海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任第三大队第三中队副中队长,在沈阳和安东陆军六院为志愿者伤病员医治。
1952年,张燮球又参加了国际医疗服务队,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从鸭绿江畔到朝鲜前线,张燮球和战士们一起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走了几天几夜,来到前线坑道,和部队战士同吃同住,白天救治伤员,晚上就睡在坑道中。随后,他与其他医务人员调至志愿军开城停战代表团医院,为参加停战谈判的中朝双方首长和波兰、印度、捷克等中立国的观察员以及朝鲜当地百姓服务。
再度走出国门,医疗援助阿国
仁心仁术,不分疆土。1972年,张燮球第二次踏出国门,出征阿尔及利亚。近三年的时间里,张燮球为当地不少患者解除了疾病带来的痛苦。一次,我国驻当地大使身体不适,大使馆请张燮球前去诊治,张燮球初步判断为肾绞痛。大使夫人问他:“你有没有把握?”张燮球斩钉截铁地说:“你可以让我试一试,如果不行,我就回国!”经过张燮球的精心治疗,大使逐渐康复。自此,张燮球的医术也赢得了更多人的认可。
援阿的日子是艰苦的。张燮球回忆道,虽然援外的队伍中有中国厨师,但当地没有水稻,中国人便自己种水稻。“就连我们吃饭用的碗,也是援外的中国人自己烧制的。”
援阿的日子也有温馨时刻,那便是每月收到家书的那一刻。当时,中国对外援助行动处于保密状态,一封封家书通过层层转递,才能往返中阿两国,“家里人并不了解我的工作任务,也不知道我在哪里”,但熟悉的字体和温暖的叮咛,是张燮球坚定地完成外派任务的力量。
张燮球擅长英语,但在以法语为通用语的阿尔及利亚却很难派上用场。虽然有翻译,张燮球还是学了几句法语的日常用语,无形中拉近了与当地患者之间的距离。如今虽已年逾百岁,50年前学会的那几句法语,张燮球仍能脱口而出。
秉持医者初心,彰显大医情怀
张燮球曾被誉为静安区中心医院外科“第一把刀”,每当遇到危重、疑难病例,院方经常请张燮球出面会诊。而经由他手的手术,几乎没有失败过。无论坚守故土,还是远赴异国他乡,张燮球始终怀揣大医情怀,用仁心仁术守护生命,他也是千千万万医者的缩影。
1963年4月,中国政府应邀向阿尔及利亚派出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2023年是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60周年,也是中国向海外派遣援外医疗队60周年。60年来,一批又一批援阿医疗队队员以“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减轻了无数患者的病痛,竭尽医者所能守护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张燮球”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国医者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