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年味的菜场”一周后关闭!

2023-12-25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122314.jpg

 

每年春节前后,沪上各大极具特色的菜市场便会一一登上榜单,这些菜场也是城市中最容易找到年味的地方。临近年关,却传来东江阴街菜场即将关闭的消息,让不少市民连连惋叹。这个曾被称为“最有年味的菜场”,因挂满香肠、鳗鲞等年货而得名。如今,距离关闭仅剩一周的时间,菜场的情况如何?

 

各种年货仍在有序售卖

 

东江阴街,是上海老城厢中一条再寻常不过的小马路,却因一家与马路同名的菜场而被市民所熟知。菜场占地2500平方米,起初只是个临时搭建的菜场。2012年,有40年历史的董家渡菜场面临动迁,由政府出资租借动迁空置场地东江阴街129号再建菜场,“东江阴街菜市场”因而得名。

每年春节前夕,东江阴街菜场的摊主都会将香肠、鳗鲞、腊肉、腊鸭等年货高高挂起,散发着鱼鲜和肉香的食材让人忍不住频频抬头观望,而红彤彤的一片也好似给整个市场增添了新年的底色。所以,这里也被居民称为“最有年味的菜场”。

午饭后,菜场的顾客不是很多,这个时间段摊主们正好可以休息、理货,也难得腾出空笃悠悠地跟熟客聊聊天。青浦肉品专卖店的摊主夫妻每天凌晨便去进货,收摊回家还会帮客人腌肉、灌香肠,“每年这个时候,来订酱油肉、腊肉、香肠的客人就多起来了,很多都是回头客,有人搬走了还专门开车回来买。”摊主指着头顶已悬挂晾晒好的酱油肉说,这些都是客人预订好的,还有好几位老顾客打好招呼下周来灌香肠。

除了现制香肠,这个菜场的另一大特色便是鳗鲞。一排排风干的东海青鳗悬挂在屋顶,大的足有1米多高,像是撑起的一道道白帆。“明天还要进一批货,黄鱼鲞、鳗鲞最受欢迎,好多客人来问呢!”海鲜摊主老张一边理货一边说。一条鳗鲞斩好带回家冷冻,可以吃好几个月,“过年时,拿一块蒸蒸,就是一道年菜”。

除了特色年货,在这里,河海鲜、牛羊鸡鸭、各类蔬果、南北干货、调味品一应俱全,附近居民往往可以一次性购齐日常所需的所有食材。

 

不少摊主已找到新去处

 

不过,随着董家渡14号地块二期的开发建设日渐临近,这样一个生活氛围浓郁的菜场在前不久接到了将要关闭的通知。记者注意到,菜场门口的通知栏处张贴着关于菜场关闭的通告,通告中称,东江阴菜场将于20231231日下午6时正式关闭,不再对外营业。菜场关闭后,广大市民买菜及采购副食品可到周边各商超和各微型菜场。

坐着轮椅的陈阿姨特地来菜场兜兜。“听说月底要关门了,我来看看,顺便买点汤圆。”陈阿姨说,自己没坐轮椅前常常到这家菜场买菜,尤其喜欢吃陈记磨坊的宁波汤圆,“这个汤圆口味好,我家里一直备着,每年过年前是一定要买的”。陈阿姨觉得,周边那么多小菜场和超市都比不过东江阴菜场,“这里东西多、人头熟,最方便也最好”。

接到菜场即将关闭的通知后,不少摊主都开始自谋出路。“我们要搬到陆家浜路那边的中福市场去。”海鲜摊主老张告诉记者,她已提前在中福市场预订好了摊位。不过,对于搬离,她多少还是有点不舍,“那边摊位费贵,地方也不大”,不仅成本提高了,新摊位环境对每年主打的鳗鲞也“不太友好”,“那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但是四面不通风,没办法挂鳗鲞,搬过去后我们只能自己在家风干了”。

“肉价不会涨,但是我们摊位费至少翻个跟头。”同样准备搬至中福市场的青浦肉品专卖店摊主也略带遗憾地说,再找不到像这里这么便宜的摊位费了。但生意总要做下去,为了留住老顾客,摊主夫妻会主动告知顾客新摊位的地址和摊位号。

不过,并不是所有摊主都找到了新方向。有些摊主年纪大了,菜场关闭后,他们也不打算继续卖菜了;还有一些摊主无法接受更加高昂的摊位费,暂时还没有确定下一步去哪里。

 

货品齐全,人气十足

 

“我家就住在中福市场附近,但是我每次在那边兜一圈后,还是会到这里来买菜。”正在买菜的方阿姨说。大家口中的中福市场位于陆家浜路,记者从东江阴菜场步行过去大约9分钟。一路上,经过了海洋生鲜超市、万客隆城市生活超市以及个别微型菜店,这些同样售卖生鲜和副食品的场所却远没有东江阴菜场人气旺。

中福市场一楼便是菜场所在地,目前内部摊位尚有不少空缺。菜场内,环境干净整洁,灯光明亮,摊位间距大。比起东江阴菜场内部的光线和环境,这里略显“高大上”。菜场内的蔬菜摊位上,南汇圆萝卜2.5元、露天小菠菜9元、普罗旺斯番茄7.5元,菜价并不算贵。在东江阴菜场的蔬菜摊,普通番茄7元、普罗旺斯番茄10元,同样的露天小菠菜售价为12元。仅从蔬菜价位来看,东江阴菜场似乎并没有什么优势。然而,还是有很多市民更偏爱这里。

方阿姨这样解释道,中福市场没什么人气,东西也不全。东江阴菜场虽然不大,但是食材新鲜、品种齐全,人气足。“我和老头子,边走边聊,兜兜转转,有时还能碰到邻居老朋友。1个小时过去了,东西也买齐了,多好!”

 

 

■记者手记

 

只有兼具便利和烟火气的菜场才能经久不衰

 

东江阴菜场开设仅12年,“年纪”并不算大,却几度登上各大媒体头条,甚至成为老少皆宜的“网红菜场”。不为别的,正因为它独具的城市烟火气。作为在老城厢里的传统菜场,东江阴菜场蕴含着这个城市本土的智慧和生活文化。

“爷叔,今朝买点啥?冬笋蛮新鲜的。”“便宜点,零头抹掉好来!”“阿姨,送你点小葱哦,肋排要斩块伐?”“你家小囡呢?回老家上学啦?”“过年回家伐?”在一句句吆喝声、招呼声和讨价还价声中,浓郁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少像东江阴菜场这样的传统菜市场面临着被拆迁、改造、关停的命运。新菜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街区,这些新菜场特别是超一线、特大型的菜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运营阶段,与传统菜场的模式大相径庭。

同制式招牌、统一的价格表、AI智慧称重……规范化菜场没有了你来我往的聊天、没有了讨价还价的趣味、没有了拥挤和热闹,也就失去了传统菜场的鲜活与灵魂。

当然,上海还有不少改造成功的菜场,主打“反差感”的乌中市集,兼具了市井与时尚;“海派风”浓郁的真如高陵集市,怀旧感满满。

如今,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政府和企业打造了一系列规划化、智慧化菜市场,为市民购物提供便利。然而,能够真正提升购物体验感且经久不衰的则是那些烟火气鼎沸、主题特色鲜明,让人真切感知生活真味的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