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初心和双手守护“非遗”

2023-12-25   

悠悠岁月铭记着他们奋斗的足迹,余热映射出他们坚守的初心。他们是时间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人。在历史长河中,他们默默地守护着传统文化和特殊技艺,只为了一种信念和责任,为了那些濒临失传的文化和技艺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继承……

他们,是上海离退休干部中的非遗传承人。

 

 

张石明:“沪谚”传承,让海派“活化石”活着

 

沪谚是沪语发展中留存下来的活化石,作为本地的谚语,听来和现在说的上海话不一样。

它生动记录了以前上海的市井生活,也饱含着生活的智慧,而这沪谚的发源地就在闵行区陈行地区。

1952年出生的张石明是闵行区浦江镇退休干部,国家级非遗项目“沪谚”的传承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陈行人,他从小在祖母和母亲的影响下,对沪谚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之后的工作经历也都和沪谚有着不解之缘,长期从事沪谚的非遗挖掘、申报和传承保护等工作。

“沪谚”作为语言精华,能典型地反映城市变迁、历史演化、文化理念以及人文价值观的脉络。但沪谚作为一项口头文学,它的“保护与传承”绝然不同于“技能类”“曲艺类”等可见、可动、可表演的项目。说“沪谚”首先要会说“沪语”,而现在说沪语的人越来越少,说沪谚的人就更少了,孩子们大都不会说沪语。而沪谚说得很溜的人,年龄大多都五六十岁了。“我们作为‘沪谚’的代表性传承人,要想方设法做好保护与传承工作,至少不能让‘沪谚’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消亡。”张石明说道。

张石明在浦江镇各居村、社区学校等教学点开设的“沪谚”系列讲座,受到广大文化干部、社区居民与学校师生的欢迎。为确保讲座成功,张石明自学电脑打字备课写教案,制作教学课件。在讲座上,他从“沪谚与胡祖德及非遗”的历史开始如数家珍,结合PPT放映,以“沪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及其独特的文化空间为主要内容,向与会的听众作了相关的表述。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沪谚”的宣传效果。张石明与其他几位传承人一起,从收集到整理,用书籍和影像等形式记录保存了沪谚的相关资料。他编辑出版了《上海浦东民间童谣选》《上海抗战民谣选集》等沪谚童谣相关的书籍及《沪谚读本》《浦江土语》《浦江谜语》等沪谚相关书籍。这些书籍的出版使沪谚知识得到较完整的记录保存。

近年来,浦江镇文体中心以张石明、周曙明两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骨干,成立了“沪谚”传承人团队,老中青成员相结合,通过整合资源、多措并举,围绕沪谚的普及化、生活化和艺术化三个主题开展了系列传承活动。

为使沪谚普及化,张石明在浦江镇各个居村开设沪谚讲座和沪谚知识竞赛,为社区群众提供生动直观的沪谚非遗体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营造非遗保护良好氛围,受到居民的广泛欢迎。

为使沪谚生活化,张石明参加了“舌尖上的东乡文化——二十四节气美食遇上非遗”系列活动,为参加活动的群众介绍沪谚中的二十四节气,弘扬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加强群众的责任感,把继承和弘扬非遗等传统文化当成一种历史责任。

为使沪谚艺术化,除了每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日”活动外,张石明还参加了各类“沪谚文化”的展示活动。他通过现场解说,用 “跟我话沪谚”的互动环节来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增强体验感和获得感,使每位观众都能切身感受到沪谚作为历史活化石、文化土特产的本土文脉记忆和展现出的魅力所在,也更加艺术化地展现出了浦江东乡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在张石明这些传承人的努力下,浦江镇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沪谚”在不断传承中保护,也在保护中传承。

 

1223张石明.jpg

 

 

计金弟:“非遗”钹子书,用乡音留住乡情

 

“你我勇实践,人人讲文明,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来生根,文明金三角呀,现代化建设来引领,大气航头人,典范创建大家来打拼……”这天,航头镇瑞祥苑文明实践站坐满居民,伴着浦东新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浦东说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计金弟的动情表演,掌声、喝彩声不断响起。

浦东说书,又名钹子书、刮子书。是一种只用钹子伴奏、以浦东方言来表现人物和事件的说唱艺术。钹子书(浦东说书)于2008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1956年出生的计金弟是浦东新区宣传部退休干部,浦东新区书院外灶人。他出生在一个穷苦的烈士家庭,靠自己在东海滩挖蟛蜞、捉蚬子卖钱来维持学业。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计金弟的母亲一直有一个愿望,她希望计金弟能吃“开口饭”,从事文艺工作。母亲总是想方设法地把鸡蛋攒起来,按自认为保护嗓子的方法,让儿子来吃。

同样执着于从事文艺工作梦想的计金弟甚至拒绝了当“村官”的机会。后来熟悉他的校长让他来学校代课,带一个文艺班。之后,计金弟为文艺班的学生们排练节目并常常去开河工地、生产队仓库等场地演出。演出受到了乡亲们热烈的欢迎,让计金弟对从事文艺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动力。在担任代课老师期间,计金弟结识了师父邬盛林,跟着他学写小说、小品、小戏,逐渐走上了群文之路。计金弟说,师父邬盛林要求十分严格,为此他每次交作业都心里打鼓,常常为了写好一篇小说或剧目而熬到深夜。如果得到了师父的一句称赞,就会开心不已。

1980年,因为计金弟精通钹子书的技艺,他既能写,也能唱,在文化站长王德才的鼓励下,计金弟加入了文艺工厂,在文艺工厂主要从事文艺创作和表演的工作。

退休后,计金弟坚持调不离口、笔不离手。现在不仅依然带着钹子四处演唱,还创作了《浦东人》《桃香女汉子》《手机迷》《浦东大佬倌》《书院文化人》等多个浦东说书曲目。他还曾创作《赶不走的媳妇》《香菇情》《睦邻情深》《送请柬》等10余个沪剧小戏。其中《赶不走的媳妇》荣获第一届上海市十月业余剧展一等奖。

源于对乡土的深深热爱,无论是唱钹子书,还是创作演唱沪剧,计金弟都干劲十足。用自己家乡的语言唱出身边人和事,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正是他乐此不疲的理想追求。“我希望能把钹子书传承下去,让每一个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热爱这片土地的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乡音。”这是计金弟的愿望,也是他对家乡浓浓的赤子之情。

1223计金弟.jpg

 

 

 

程美华:以“丝”为引,传承红色基因

 

来到枫泾,走进金山地毯厂,有这样一位老前辈、老专家,她将丝毯技艺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她也是一名老工匠,一丝不苟地将工匠精神传承;她又是一名老党员,其用心用情的精神感染着身边人。她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工匠”程美华。与丝毯艺术结缘的近50年间,她坚持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年轻一代的期许融入丝毯艺术中,不遗余力为年轻一代铸民族之魂、复兴之魂、匠心之魂作出自己的贡献。

程美华的作品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频共振。为了加深对青年一代的教育,进一步宣传学习党史知识,她将红色元素、红色基因、红色典故都融入其作品中,先后创造出了《笑迎世博》《年年有余》《祖国吉祥》等。

在程美华看来,不仅要将工艺做到极致,作品更要体现人民的心声。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她将《向阳而生》捐赠给中共一大纪念馆。她动情地说:“我是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基层手工匠人,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就是想表达一朵朵葵花像全国人民的一张张笑脸向阳开,颗颗红心向着党。”

在程美华手中,金山丝毯技艺薪火相传。她培育了一位位优秀的技能人才,并在一代代接力棒的传递中实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作为丝毯行业的创一代、丝毯路上的探索队,我们要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一代。”程美华说。2015年,在手工丝毯技艺被评定为市级非遗项目后,她将旧厂房、旧车间改造开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倾尽全力培养非遗传承人。她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民宿、进景区”活动,将手工传承技艺传播给各类群体,并通过岗位技术指导、技能比武、技术交流等活动,为新一代传承手工丝毯技艺打造平台、搭建舞台,持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在喀什,从事着丝毯编织行业的60名学生一直与她保持着紧密联系。如今,程美华累计带教学徒已经超1500名。

程美华创建了“社会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与教育局合作“传承丝毯技艺,传播思路文化”项目,作为常设的全区劳动教育课程,每周定期为孩子们传授丝毯编织技艺,使孩子们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程美华的工作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团队、社会团体聆听她的细致讲解,亲手触摸丝线与工具。从设计构图到编织针脚,他们在体会这门精湛技艺独特魅力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我最喜欢教孩子们编织丝毯,希望他们不仅能学到技艺,还能传承匠心。”她在枫叶国际学校的课上,对师生们表达了自己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工匠精神就是一个人一生专注做一件事,把事情干到极致,干出精彩。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1223程美华.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