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8个国际志愿者日,沪上老年志愿者一直在行动

发挥余热,微光成炬

2023-12-07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120515.jpg

 

微光点点,传递温暖,活跃在小区、公园、街头等处的志愿者已成为上海展现软实力的一张城市名片。在志愿者群体中,常常能见到老年志愿者的身影。虽然早已退休,但他们积极活跃在社区一线,以“要做就要做好”的热情,给很多人送去温暖。

“发挥一下余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采访中,谦逊的他们常常这样说,令人肃然起敬。今天是第38个国际志愿者日,本报再次走近老年志愿者群体,这群“夕阳红”们正以自己的爱心,唤起更多人一同行动,让点点微光汇集成炬。

 

做建设者们贴心的“宝宝阿姨”

 

“宝宝阿姨,早啊!”每天一清早,在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广场上,许多工人都会和一位上海阿姨亲切地打招呼。大家口中的“宝宝阿姨”名叫蔡莉萌,今年71岁的她是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的党支部书记。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不到从所住的俞三小区出发,步行约40分钟,蔡阿姨早早地来到建设者之家,晚上7点多,在忙碌了一天后,她又“披星戴月”地回家,七八年来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2016年,刚从居委书记岗位退休下来的蔡莉萌接到一个新“任务”,参与筹办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这是上海第一家扎根建筑工地、服务建设者的基层党群工作站。每一天,蔡莉萌和社工、志愿者团队,看着建设者之家和周边的工程项目一起,如孩子一样长高。“当时从一片空地开始,3个多月后建设者之家就开始试运行了。最多时,建设者之家辐射周边几十个项目工地,服务上万名工人,即使少一些时,也有几千名外来务工建设者。”蔡阿姨感慨地说。

收集工人们的需求、建议,用自己积累的能量为建设者之家集聚资源,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设者之家在硬件建设、功能配置、项目设置等方面,都从工人们的实际需求出发,日常服务更是少不了团队真心的付出与守护。工人们说,建设者之家就像自己的第二个“家”,感觉特别的暖。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工人们常会第一时间来找“宝宝阿姨”。 

项目上的建设者来了又走,但“宝宝阿姨”和社工、志愿者如“铁打的营盘”一样,根植在建设者之家。如今,跟着项目脚步,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从云锦路的滨江搬到了徐浦大桥下,蔡莉萌依然每天忙忙碌碌,“来这里继续为大家服务,我还是大家的‘宝宝阿姨’!”蔡阿姨笑着表示。

 

“知心爷叔”走进老朋新友的心坎

 

今年77岁的谢坤兴在退休前是一名机械工程师,和飞机设计、制造打了半辈子的交道。退休后,热心的谢老伯成为了一名社区志愿者,办社区老年读书会、巡逻维护小区安全、垃圾分类宣导……社区有啥需求,谢老伯总是冲在第一线。“日常在和老年朋友交谈时,我发现他们有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和需求,需要帮助。”抱着这一想法,谢老伯在两年前加入到黄浦区“心悦夕阳”老年心理志愿者团队中,让自己的志愿者身份又添加了一重身份。

九十岁高龄的苏阿婆是谢老伯的一位邻居,儿子临近退休前因病突然离世,老伴不久后又患病去世,接连的打击让平时爱说爱笑的苏阿婆变得沉默寡言。注意到苏阿婆的变化后,细心的谢坤兴主动关心起老人,一次次地和她促膝长谈,鼓励她要学会放下,要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渐渐地,苏阿婆淡化了心里的一些不愉快。谢老伯的真诚打动了苏阿婆,如今老人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不仅饭吃得下,觉睡得香,人也开朗了许多。“真的要谢谢老谢,让我这个九十岁的人走了出来。”苏阿婆笑着说,现在她重新找回了原来的自己。

   “能解开他们的心结,我心里特别开心!”谢坤兴说,成为一名“心悦夕阳”心理咨询志愿者后,他和许多老年人成为了知心朋友。“再烦恼的情绪,再想不通的思绪,通过交谈交心,一定会有所疏通,希望你能和我说,让我们一起用欢乐来替代忧愁。”谢坤兴由衷地表示。

  “像老谢这样的热心人,正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社区心理志愿者队伍中,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以良好的心态来‘予人快乐’。”据黄浦区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浦骏介绍,截至目前,300多位“心悦夕阳”心理志愿者活跃在社区一线,他们多数是老年人,不仅自身能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更是在接受专业培训后,通过倾听、共情、分享,为社区有需求的老人发现和分析困惑,特别是在问题发生前,尽早地帮助社区老人从焦虑、抑郁中“走出来”,从而找到晚年生活的幸福“密码”。

 

零基础学习,为老人送“舞”上门

 

这些天,在小东门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分中心的活动室里,伴随着悠扬舞曲,十来位来自社区的志愿者正在排练新学的古典舞。经过学习和排练,志愿者们将在元旦前夕送“舞”上门,为街道长者照护之家的老人们进行新年演出。

“听说学成后可以为养老院或社区的老人们表演,大家都来报名了。”快人快语的徐红梅是一位热心的社区志愿者,退休后在小区里做过垃圾分类宣导,送过助老餐等,徐阿姨坦言,学跳舞还是“人生第一遭”。

尽管都是零基础开始,但参与培训的志愿者们都很积极,一周两次跟着公益培训班的老师学习基本动作,然后一起集体排练,业余时间,大家还跟着视频不断练习。渐渐地,原本有些生硬的动作变得柔软、到位,跟着音乐伴奏,志愿者们开始跳得有模有样了。

“其实,老人们已经很期待这场演出了,长者照护之家里几位有才艺的爷爷奶奶说,打算和志愿者们一起‘露两手’呢!”小东门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分中心运营方“快乐颐养老”副总经理杨巧告诉记者,此前在服务老人、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老人爱看歌舞、戏曲等表演,但因年事已高或行动不便,无法参加集体活动。

如何满足社区老人们的需求?经过讨论、探索,决定将舞台“搬”进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以及社区,“演员”则由社区志愿者报名组成。为了让志愿者们学习技能,提高积极性和参与度,“快乐颐养老”请来专业老师,为报名的志愿者们提供免费的声乐、舞蹈、形体等培训。

目前,来自杨浦区、黄浦区的百来位社区志愿者,经过系统的课程培训,已经学有所成,部分志愿者组队进入到养老机构或社区,为老人们送上合唱、舞蹈等演出。杨巧表示,今后还考虑开拓新技能培训,让更多志愿者参与进来,让更多不便出门的老人体验快乐,也让志愿服务从社区出发,再回到社区,形成爱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