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忘年交”,远不止25年

周家渡军休干部开展助学帮困工程,至今已帮助40名学生完成学业

2023-12-04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113017.jpg


一代人接着一代人,至今,浦东新区军休中心周家渡军休所军休干部开展助学帮困“忘年交”工程已有25年。尽管参与其中的部分军休干部已离世,首批受资助的孩子已从小孩子长大成了中青年,但这份爱的传递始终未曾中断。军休干部与孩子之间虽然不是亲祖孙,但他们却结下了胜似亲人的暖暖情谊。


“祖孙”结对,结下几十年情谊


今年2月,90岁高龄的军休干部周文去世,在她生病住院期间,老人的床边常会有一位青年警察前来相伴,不知情的病友以为这是老人的亲孙女。其实,这位青年警察是周奶奶几十年前“一对一”助学的社区贫困学生小燕(化名)。

“要不是周奶奶的帮助,以我当时家里的情况,无法继续完成学业。”小燕说,当时周奶奶一直鼓励她好好读书,为她订牛奶、送鸡蛋,逢年过节,更是邀请她到家里做客……点点滴滴的关怀让小燕心存温暖,早已把周文当成了自己的亲奶奶。从警校毕业踏上工作岗位至今,拿到第一份工资就给周奶奶买礼物,结婚、生子等每一次人生重要时刻,小燕都邀周奶奶一同见证。

“他的每一次进步,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啊!”说起和结对学生小佳(化名)的“忘年交”,今年78岁的军休干部胡富林很是感慨。如今小佳即将博士毕业,早已不需要胡伯伯继续助学,但他们之间的祖孙情从未间断。“他常来看望我,最近天气冷了,他注意到我喝茶的杯子是个酱菜瓶子‘再利用’,还贴心地给我买来了保温杯。”老胡开心地说。

周文与小燕、胡富林与小佳,他们之间的“忘年交”,只是25年来周家渡军休所军休干部们与受助学生“忘年交”工程里的一个缩影。自1999年开始,周家渡军休所会同所在街道、社区、学校,开展“忘年交”工程——以“团结互助献爱心,扶贫济困送温暖,结对助学忘年交”为主旨,进行帮困助学活动。


25年来,助学捐款超70万元


军休干部贺培窑回忆说,“忘年交”工程至今已有25年,前后有“雏鹰小队”“志强小队”“圆梦小队”三批助学小分队。刚开始是一对一的结对助学,如“雏鹰小队”中,周文、董玉发、刘嘉发、谢国连、陈国华、龚文海等16名军休干部与第一批14名学生逐个结对,从小学阶段资助到高中毕业或是大学。后来则以社区、共建学校作为基础,组织开展助学金嘉奖、夏令营、冬令营、祭扫先烈、过集体生日、参观有意义的博物馆展览馆等集体性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25年来,军休干部们为下一代捐款70余万元,“一对一”助学帮困50余名学生。至今,已有40名学生完成大学和大专学业。

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是军休所的助学捐款日,同时也是给同学们发放助学金和学习用品的日子。“每到这个日子,老干部们都很积极踊跃,捐款的队伍排成了长队。”浦东新区军休中心周家渡军休所所长项静康说,有的老同志因身体原因没法前来,就让子女把助学款送来,年老体弱的老同志,每当他们上门探望时总会第一时间先把捐款交上。


关注身心,倾注家人般的关爱


军休干部们对孩子们的关心,不仅是在助学帮困方面,更是如同家人般地倾注了关爱。

一年盛夏,一名结对的女孩雯雯(化名)因与家人发生矛盾,离家出走。军休干部戴家世、曹惠芳得知消息后,一边安慰家长一边紧急联络雯雯。可孩子的手机显示已停机,老戴意识到女孩的手机可能没钱了,立即给她充值100元。当手机接通时,那一头就传来了女孩的哭泣声:“我不想回家,爷爷奶奶你们也不要管我了。”说完电话挂断了,再打一直没人接。

等到打了几十个电话之后,雯雯终于接听了,说是在同学家。大家冒着高温,立刻赶到雯雯所说的地址,却是扑了个空。高温下,奔波了几个小时的军休干部并未放弃,轮流和女孩打电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雯雯被找到了。军休干部们又给孩子的父亲做工作,经过一番开导,父女和解。


言传身教,“忘年交”将延续


“救助一个孩子,就是帮助了一个家庭,也让孩子和家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军休干部们坦言,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除了关心他们身体健康和学习,更是要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在“忘年交”活动中,军休干部们以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言传身教”:军休干部张仁龙讲述自己参加中越反击战和勇救落水女孩的故事,令孩子们肃然起敬;军休干部梅万钧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去部队当兵的报国之志,历经了艰苦的军事训练和生死考验;军休干部董印明曾是一名特级飞行员,他报效祖国的励志故事和对飞机发展的介绍,让孩子们兴致盎然……“我感受到爷爷奶奶们的坚强勇敢和坚忍不拔,希望长大了,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在清流中学就读的孩子们这样写道。

“关心下一代,我们一直会做下去!”如今,随着更多军休干部的加入,“忘年交”工程如星火一般继续传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