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改造从哪里开始?如何走进居民的“心门”?家门口的社区食堂“上新”点啥?充电桩装在哪里既能便民又不扰民?……一件件寻常却关乎百姓生活的事,始终都在社区一线“小巷总理”们的心坎上。
11月21日,由市民政局主办的第三届“小巷总理·大声说”TED演讲活动现场,来自黄浦、普陀、长宁等10个区的优秀社区工作者讲述了他们与居民之间的故事,分享了“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的心得与妙招。
虽遭“热脸贴冷屁股”
仍坚持敲开每一扇门
“每一位群众都值得被关心,每一扇门都值得被敲开。”来自黄浦区小东门街道龙潭居委会的侯政毅这样说。在他的“字典”里,“走访”突出的是一个“走”字,虽然身处网络信息时代,但社区工作者上门走访的价值并未削弱,甚至在某些方面变得更为重要。侯政毅记得当时走访一户失独家庭,在一次次“热脸贴冷屁股”后终于成功进入老人家里。通过聊天,渐渐打开老人心扉后,侯政毅得知,老人儿子在世时常去城隍庙买长寿面煮给父母吃。之后每到重阳节,侯政毅都会第一时间带上长寿面上门走访。老人接过长寿面时,激动不已。
拆除小区内废弃20多年的水塔
24小时就拿到百余户同意书
金山区朱泾镇临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徐茜在走访时,遇到居民们抛出的一个问题:“那个水塔,你们什么时候拆?”原来,小区内有一个废弃20多年的水塔,已经出现倾斜。但想要拆除,谈何容易?在与水塔责任单位洽谈了3个月后,项目才得以立项。而因水塔与最近的居民楼间距仅为15米,爆破拆除不合适,工程又陷入困局。“当时就有人劝我放弃,但我觉得不能这样,因为背后有无数双眼睛在看着我们,不能让居民们失望。”于是,居委又与专家商议,决定实行人工拆除,但这也意味着工期长,居民要面临粉尘、噪音等干扰。这时,居民们给徐茜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自发帮忙宣传、沟通,只用了24小时就拿到了100多户居民的同意书。最终,在层层把关下,这个金山区内首个居民区废弃水塔被成功拆除。
关闭了16年的边门重开了
荒废了6年的空地改造了
在部队锤炼五年后,童玛丽来到了杨浦区长海路街道教师公寓居民区工作。从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部队风格,到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家常氛围,童玛丽常能感受到强烈的反差,甚至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幸亏老书记的传、帮、带,一次次暖心走访,一场场促膝恳谈,让她练就了用脚步丈量民意的妙招。比如招募关心社区事务、具有一定专长的居民,成立“智多星议事堂”,让小区的大小难事,都在议事堂上有议有决。逐渐地,在居民们关心社区大家庭的氛围中,关闭了十六年的小区边门重新开启了,方便了居民就医、上下学;荒废了六年之久的小区空地改造了,成了晒衣、停车两不误的绿化地……
当好“社区的儿子”
用真心换取独居老人的信任
“当社区的儿子”,这是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姚家角居委会主任邱力的另一重身份。作为一名属地的社区工作者,邱力对这片社区有着自己的热爱。如何才能当好“社区的儿子”?邱力说,“放低姿态、无微不至、赢得认同”,用自己的诚心赢得居民们的心。居民的事从无小事,邱力记得此前在小区卫生设施改造中,独居老人张阿姨因对住了几十年的房子充满感情,不想做任何改变,可公用卫生间改造,只要一户不同意签约,就无法实施。平时就很关心张阿姨的邱力在一次次陪老人聊天中,渐渐说动了老人。而得知张阿姨儿子因突发疾病不幸去世时,他更是第一时间赶到张阿姨家里,安抚老人情绪:“张阿姨,您放心,以后我来照顾你,我就是你的儿子。”
动迁小区的“私家小菜园”
蜕变成“社区大花园”
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隧成小区前身是光辉大队,上世纪八十年代原拆原建,当时小区60%以上的住户是农民。隧成居委主任李佳元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少居民喜欢在门前屋后的空地、公共绿化带里毁绿种菜。多次整治效果也不理想。面对小区拆违空出来的近250平方米空地,社区根据民意,决定建立“穗成别院”科普农庄,这样一来,给居民们的土地情结找到了出口,也能调动起居民积极性,自治“护绿”。如今,通过大量的听证会、协调会,社区又专门规划开辟多个种植区,鼓励居民“种菜”变“种花”,将家门口的小绿地打造成漂亮的小花园。
打通小区和园区的“墙”
园区食堂也对居民开放了
在走访居民时,工作于嘉定区安亭镇安研社区的范丹惊讶地发现,小区环境如公园般优美,居民却叫苦不迭。原来,与小区一路之隔的园区里有美食城、便利店等,却不对外开放,这使得居民就近吃饭、买东西成了难题。经过社企多轮协商,最终15家商户和食堂一致同意对社区居民开放。“大家可以办园区消费卡了!”开放的那天早上,居委会大门上挂着一大袋包子和豆浆,还有一张纸条,“书记,谢谢你!我们一起吃美味的早餐吧!”文字无声,却暖在范丹他们的心田里。
居民议,居民定,居民管
解决电瓶车“老大难”问题
宝山一村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工人新村,电瓶车乱停放、充电难是“老大难”问题。“小巷总理”李士仪说,今年居委收集了几十条问题,其中50%以上都提到了“电瓶车”。有居民说:“电瓶车乱停放、飞线充电常被整改,但哪次不是前脚改完后脚又复发?”也有居民说:“不让拉线,那电瓶车去哪里充电?别的新小区有专门充电的地方,我们什么都没有。”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李士仪他们是这样做的:先是线上问卷+线下走访,让居民来确认电瓶车充电桩安装点位并选择施工方;然后通过居民议事会,让居民来商定资金出处、安装数量;施工过程中,组建了多支居民团队,协助验收、撰写公约、日常管理等。
挖掘社区能人、达人
变身社区治理的“合伙人”
在一次和居民的沟通中,奉贤区南桥镇银河社区的苏桃英得知,这位居民是一家早教机构的负责人。“当时我立即想到小区里很多双职工家庭正为孩子早教而烦恼,何不在银河社区成立一个‘银河儿童’之家?”苏桃英的想法,立即得到这位居民的赞同,经过沟通,其他居民也一致赞成。“宣传的事我来弄!”“小朋友的书法我来教”……“社区达人”们纷纷加入,“银河儿童”之家成立了。居民们都说,“银河系”大家庭现在又添了一位新成员。
普陀区长征镇象源丽都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倪晓倩,从企业跨界到社区工作,身份和心态发生了双重改变,但不变的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韧劲,她积极挖掘社区能人达人,组成社区治理的“合伙人”,一同解决各种急事难事,把问题化解在老百姓开口之前。
新农村要有新公约,新社区才有新幸福——松江区东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浩充分发扬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的原则,用一份“幸福公约”,给一个位置偏远、经济薄弱的三区交界村带来大变化,“约”出了“最美”乡村。
■数据
本市社区工作者已达6.2万人
“小巷总理·大声说”TED演讲是市民政局打造的重点面向青年社区工作者的梯度成长和风采展示平台,本届活动是“小巷总理·大声说”TED演讲系列的第三届活动,首次在线下举办,是分享人数最多、分享嘉宾最年轻的一届。
近年来,市民政局牵头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专业素养,加强关爱激励。目前,全市社区工作者总数6.2万人,平均年龄40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89.4%,党员比例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