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藏几千块布料终于找到新家》后续报道

老人再捐绒线,巧手阿姨“织”温暖

2023-11-16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希望这些绒线也和旧布一样,能找到归宿。”本报近期报道《家藏几千块布料终于找到新家》后,宋老伯进一步表示,家中还整理出不少绒线,希望通过本报找到捐赠渠道。经记者联络、牵线,目前,宋老伯家中的百余卷绒线被送到了杨浦区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巧手编织班”里。这些绒线在阿姨阿婆们的巧手下,正“变身”成帽子、袜套、围巾、小衣服等,将进行社区捐赠。

在宋老伯家里,一捆捆绒线被整整齐齐放在塑料袋中,装在几个大纸箱里。老伯告诉记者,在整理家中旧布时,陆陆续续整理出了不少绒线,他特地和旧布分开,装在不同箱子里。“这些也是老伴几十年来陆续买的,其中几个盒装绒线,已被上海纺织博物馆选中,和旧布一起进行了捐赠,但还剩下许多,希望能和旧布一样找到归宿。”宋老伯由衷地说。

经过本报记者联络、沟通,近日,宋老伯家中的百余卷绒线被送到了杨浦区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巧手编织班”里。“开始编织前,我们清点了一下,大概有百余卷,除少部分因年头长,发脆了,没法使用,绝大部分都可以再利用。”编织班负责人吴煜芳阿姨表示,部分绒线还挺新的,部分感觉上了“岁数”,但保存得还不错,还有一些绒线包装上的品牌,就连他们都没有见过。此外,绒线材质也很丰富,有棉质、全毛、腈纶、涤纶等。

阿姨们表示,他们会根据这些绒线的不同材质、颜色来编织不同物件。如深色的,用来织袜套、帽子,送给社区里的老人,有的颜色鲜艳一点,“像这种粉绿中带银丝的,非常漂亮,我们准备织一些小毛衣小毛裤,参加社区里一年一度的爱心义卖”。每年在天气转凉前,“巧手编织班”的阿姨们都会赶工,提前备好一批织物,让社区里的孤寡老人、困难家庭能收到,而且每年的花色品种都不重样。

阿姨们也给宋老伯和老伴张阿姨各织了一顶帽子和一副袜套,“我们想送给他们,感谢他们的爱心,让这些绒线可以温暖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