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陪诊师遇到认知障碍老人

长宁区程家桥街道打造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探索为社区内认知障碍老人提供全程陪诊服务

2023-11-16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张阿姨,侬当心台阶哦!”“张阿姨,核磁共振做好了,我们可以回家去咯!”这是谢丽芳第三次陪着患有AD混合型认知症的张阿姨去医院就诊。有了前两次的陪诊经历,如今,谢丽芳逐渐总结出了一些陪诊的心得体会和注意事项。

最近,这项在长宁区程家桥街道探索性的延伸服务受到了不少认知障碍家庭的关注,也让刚刚获得资质的陪诊师从理论真正走向了实操。不过,当服务对象变成认知障碍老人时,实操难度也升级为“2.0版本”。


首批陪诊“正规军”服务社区认知障碍群体


本报持续关注着陪诊师这个行业:2021928日,本报头版《陪诊员来了!能“陪”多久?》一文,报道了“陪诊员”这一新兴职业;2023926日,本报头版刊登《陪诊师“正规军”即将登场!》,报道了上海开放大学启动的首届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这次培训,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项目经理谢丽芳与她的同事、同行一同参与其中。也是在这次培训后,“将陪诊服务融入社区为老服务中”,成了他们尝试和探索的方向。

对专业的陪诊师来说,陪诊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还要注意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然而,当陪诊对象是认知障碍群体时,陪诊的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


是陪诊师,也是老朋友跟踪病情一跟就是三年


今年80多岁的张阿姨是谢丽芳的服务对象之一。三年间,她们从陌生到熟悉,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基础。随着张阿姨的病情加重,从初诊到被确诊AD混合型认知症,再到预约做核磁共振等各项检查,谢丽芳全程陪同张阿姨就诊。

2021年科普筛查时,张阿姨首次成为程家桥街道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项目的服务对象。当时,张阿姨逻辑较清晰,也能积极主动参加各项活动。也是在那时,张阿姨与谢丽芳建立了联系。

今年1月,张阿姨拨通了谢丽芳的电话,通话中,张阿姨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始终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随后便挂断了电话。谢丽芳还在琢磨张阿姨什么情况时,电话铃声再次响起,这次打电话来的是张阿姨的儿子。他描述了张阿姨言语、行为出现异常的情况,并提出希望谢丽芳能上门看望。

面对面看到张阿姨时,谢丽芳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她明显感觉到眼前的老人已然不是曾经活跃健谈的那位张阿姨,语无伦次,表情木讷,甚至伴有幻听、幻觉。经过机构专业评估,张阿姨已属于认知障碍高风险人群。

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评估机构建议张阿姨尽快就医。可是,张阿姨的老伴早逝,儿子儿媳工作繁忙,孙子未成年,谁才是陪张阿姨就医问诊的最佳人选呢?谢丽芳接过了这个重担。


或将在社区培养志愿陪诊师为更多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服务


很快,在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和医院绿色通道的保障下,张阿姨被送医就诊。今年9月刚获得资质的谢丽芳,从社工转变为陪诊师,全程陪同张阿姨就诊。出门,搀扶老人上车,谢丽芳的陪诊工作开始了。从预约挂号到付费拿药,从病情反馈到检查、取报告,专业的服务不但为老人带来温暖,也让家属倍感安心。

在老人确诊为AD混合型认知症后,医生针对性地开具用药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意见。上周六,谢丽芳陪着张阿姨做完了核磁共振,又立刻约好了本周三取报告和复诊。“虽然工作繁琐、过程艰辛,但看着老人的病情一点点好转,还是很开心。”谢丽芳说,到目前为止,她已为7位服务对象提供了十多次陪诊服务。

作为程家桥街道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项目的延伸服务,陪诊服务只是为认知障碍群体全链条服务的内容之一,对于街道来说,其起到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远远大于服务本身。程家桥街道社区服务办公室主任周德师表示,希望通过陪诊服务呼吁大家了解认知障碍病症,鼓励更多的人关心关爱认知障碍群体。

如今,社区老人的陪诊需求越来越高,这对陪诊师的专业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尽美将考虑制定陪诊协议,将认知障碍陪诊服务规范化。谢丽芳表示,未来或将尝试在社区培养志愿陪诊师,为更多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服务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