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师“正规军”即将登场!

首届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在上海开放大学启动,今年计划培训500人,实现16个区全覆盖

2023-09-26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2021年9月28日,本报头版刊登了《陪诊员来了!能“陪”多久?》一文,报道了“陪诊员”这一新兴职业,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对于“陪诊员”这一职业的后续发展,本报也在持续关注中。时隔两年,这一职业的“正规军”终于来了。

9月24日,首届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在上海开放大学启动,本次培训面向本市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护理站及相关养老服务机构为老服务工作人员。据悉,今年计划培训500人左右,实现本市16个区全覆盖。


老人就医陪诊需求旺盛


子女不在身边,无法独自去医院怎么办?腿脚不方便,自行看病怎么办?年纪大了,不熟悉就医流程怎么办?老年人就医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事实上,除了一些商业行为,沪上部分街镇也进行过探索,有的街道推出包含“助医”服务的居家颐养计划,有的街道提供居家养老菜单式服务,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将陪诊服务纳入其中供老人选择。

今年4月,市民政局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上海市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区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安全、精神慰藉及其他个性化服务,帮助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困难。事实上,这样的关爱服务并不少见,但有时,志愿者们显得有点“分身乏术”。

“辖区内独居老人近2000人,有相应志愿者进行关爱,每位志愿者每天需上门探访30~40位老人。”杨浦区四平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张蓉蓉表示,部分老人确实有就医陪诊的需要,但社区志愿者从工作时间和专业技能上都很难满足相应需求。面对老人们的就医陪诊需求,专业人才队伍的短缺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陪诊人员素养良莠不齐


事实上,近几年,各大城市都出现了“陪诊师”,不仅线下机构相继推出陪诊服务,手机软件中充斥着大量专业陪诊App,部分综合服务平台和家政公司也适时推出该服务。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提供陪诊服务的机构所涉及的服务流程、服务内容等并未统一规范,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良莠不齐。

曾为家中老人找过陪诊师的李先生提到,当时聘请的陪诊师并不专业,不仅在陪诊期间不断看手机,还跑错科室,“因为是先付费,服务不到位也没办法退款,当时只有老人独自面对陪诊师,非常担心。”李先生认为,陪诊师好找,但好的陪诊服务却不容易碰到。


报名火爆,今年培训500人


为满足就医陪诊服务对人才队伍的需求,9月24日,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联合开展的“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正式启动,面向本市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护理站及相关养老服务机构为老服务工作人员。

据了解,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共计80人,他们中不仅有一线的服务人员,也有机构的管理者,或多或少都涉及过这个服务领域。“报名情况非常火爆,”上海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部部长王松华表示,报名的学员都有社区服务的基础知识和经验,“通过培训可以让他们在岗位上去实现一岗多能、一专多证,为社区和居家养老的老年群体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据介绍,培训的内容包括养老服务基础知识和陪诊服务专业技能,其中,基础知识包括养老政策法规、为老服务职业素养、老年康复护理等;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包含陪诊服务基本流程、医疗机构就诊流程及注意事项、老年人心理护理及陪诊服务沟通技巧、陪诊服务规范与法律责任等,“干货”满满。

据悉,培训将分批次进行,今年计划培训500人左右,实现本市16个区全覆盖,通过考核的学员将获得由上海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和上海开放大学共同颁发的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证书。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培训旨在培育一支高质量、专业化的陪诊员队伍,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日渐凸显的助医需求提供人才队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