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本报持续关注“忘不了餐厅”和“老宝贝”店员们

餐厅虽然不在了,依然“忘不了”

2023-09-21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092129.jpg


“忘不了餐厅”你还记得吗?

2019年,国内首档关注认知障碍的纪录观察公益节目《忘不了餐厅》播出。节目中,店长黄渤等明星带着多名有一定程度认知障碍的老人共同经营“忘不了餐厅”。尽管经营时老年店员有时会出错,有时会犯迷糊,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治愈自己的同时,也温暖着观众,更是让受众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

2020年,第二季《忘不了餐厅》在上海录制,并将位于永嘉路上的录制场景保留了下来。作为节目衍生的首家线下实体店,“食刻·忘不了茶餐厅”2021年1月正式营业,曾经参与节目录制的多位老年店员回归。后续,通过“老带新”的方式,节目中的“明星店员”小敏爷爷、彩萍奶奶,带着多位经过评估和岗前培训的老年店员轮流排班,一直在餐厅午餐时段工作。

2022年6月底,“忘不了餐厅”关闭。

如今,餐厅曾经的老年店员和他们的家人们,以互助团的形式每月相聚。就在上周末,互助团和志愿者一起做手指操、做游戏、做月饼,提前过中秋。






还记得那家可能会上错菜,却温暖了无数人的“忘不了餐厅”吗?尽管餐厅已于去年关闭,但对“老宝贝店员”和他们的照护者的关爱,仍在延续着。据了解,“忘不了餐厅”在运营期间曾为沪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属们设立了互助驿站,如今,家属互助团并没有因为餐厅的告别而散去——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大家依然相聚在一起,讨论在照护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寻求解决办法。同时,互助团的成员通过这样的聚会,让平时照顾家人时一直紧绷着的神经,得以放松。

在“9·21”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了这个特别的大家庭,一同感受他们为爱“发光发热”。


家属互助关爱没有散  带着“老宝贝”一起做月饼


“马上要中秋节了,我们一起来做鲜肉月饼。”9月的第三个周六下午,在远洋椿萱茂(上海康桥)老年公寓里,十多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在家人、志愿者和其他家属互助团成员的陪伴下,相聚一堂,一起动手做月饼。

家属志愿者“元妈”先播放了月饼制作小视频,然后手把手地教大家,不多时,一个个像模像样甚至有些“怪模怪样”的月饼做好了。近一小时的制作过程中,现场不时传来欢声笑语。香喷喷的月饼出炉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开心极了。“亲手做的月饼,吃起来感觉特别香,心里更是乐开了花!”几位老人和家属笑着表示。

这样的主题互动沙龙,每个月会在上海的不同地点进行。“之前‘忘不了餐厅’营业时,为我们特别设立了家属互助驿站,日常的沙龙、讲座、聚会、聊天、吃饭,我们都去餐厅参加。”“爱·米粒”认知症家属互助会发起人林曙颖说,当时互助团的家属们还给自家的“老宝贝”报了名,有多位老人曾在餐厅上岗。“无论是老人还是我们家属,每次在餐厅里见面,感觉都很亲切。”林曙颖感慨地说,餐厅关了,大家都很不舍,也很感谢餐厅曾为这些老人提供机会,重回社会,让他们在与外界的接触中,收获治愈与快乐。


当年餐厅的老宝贝店员:仍记得自己在餐厅工作的时光


在此次制作月饼的互动中,曾是“忘不了餐厅”店员的冯老伯和老伴也来了,老伯至今还记得自己在餐厅工作的大半年时光。老伴顾阿姨欣慰地说,冯老伯去餐厅工作后,人变得开朗、精神多了,不仅病情没有加重,平时也愿意和陌生人打交道了。

“我妈妈在去餐厅工作后,和我有很多话题可以说。以前在家里,她常常记不清刚刚吃的早饭有啥,但在餐厅里,什么菜端到几号桌,她很少会搞错。”“老宝贝店员”周阿姨的女儿叶女士说,即使现在餐厅不在了,但她和妈妈依旧在家属互助团这个大家庭里,线下的活动、线上的互助与分享,一直让她从心底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互助团成员间的经验碰撞  让对老人的照护少走很多弯路


“我们就像一颗颗米粒,因为爱而聚在一起,一起发出正能量。”林曙颖介绍说,大家结下的“缘”并没有因为餐厅的关闭而散去。如今,互助团的微信群从最初的十几人,扩容到450多人。每月的线下沙龙更是在爱心企业、热心社区的帮助下,在企业的会议大厅、养老机构活动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一次次地延续了下来。

“无缘无故发脾气怎么办”“不肯喝水怎么办”……沙龙上,家属们常常会围绕一个个小话题进行讨论,找到答案。每一次主题分享中,志愿者会带来老人照护、心态平衡、时间管理等主题的分享。

家有“老宝贝”的王女士坦言,随着妈妈阿尔茨海默病的加重,平时的相处、照护,确实是一件令人抓狂的事,而互助团成员之间的经验碰撞,让照护少走了许多弯路。王女士就学会了不少和妈妈共处的小妙招,如:凡事多夸奖,即使是妈妈顺利吞下一口糊糊的小举动,也要称赞;陪伴妈妈做游戏时要顺其心意,一起协作,更有耐心;每次妈妈搭好一个高高的积木城堡时,拍照给妈妈看,妈妈开心得不得了,感觉自己还是很聪明能干的。


关注患病老人  也关注照护他们的家人


家属互助团从未散去的另一重意义,就是让照护者们更关注他们本身。

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活跃在互助团的志愿者Sherry说,应对患者24小时无间断的照料需求,照护者们往往牺牲了自己的社交及生活,并把患者反复无常的情绪照单全收,心中积压了消极情绪却常被忽视。

因此,在每次的线下活动中,除了互助、分享以外,开场的体脑激活操和结束时的组团“抱抱”,更是给了照护者们抱团取暖的激励,“每一次的活动,连接起了每一位家属,让大家得到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