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讲述,我记录 口述历史,“抢救”记忆
申城有一支“口述历史”团队,走进老建筑、普通市民家庭,为这座城市留下记忆
2023-08-15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百年公寓里的集体记忆、新中国第一代女播音员的人生经历、徐汇滨江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时代变迁……如果能用口述历史的方式留住记忆,你是否愿意加入其中?在申城,就有一支这样的团队,他们走进老建筑、走入市民家庭,与老人、与记忆、与历史打交道,通过记录口述历史的方式,为更多人留下记忆,也为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脉留下足迹。


13个家庭、17个人的口述历史  让老建筑变得“有血有肉”


8月5日下午,在浦东新区的世纪汇广场,一场名为“从漫步出发:城市记忆和创作之旅”的分享会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同时,现场还在举办着一场名为“记录大时代里的小故事”的公益展览。一座座老建筑的照片与故事,一位位老人的回忆和口述,将观众带回到了几十年前。“这种形式很新颖,我们自己的故事、家里的故事是否也能这样记录下来?”不少阿姨爷叔在参观后饶有兴趣地问。

“我们做口述历史,常有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博物馆。”口述史团队“候车式文化工作室”的发起人赵令宾说,口述历史就是从个体、家庭的经历、记忆出发,去看人生的变化、空间的变化,看时代的变迁。

公益展览现场展示的多个图文、影像,讲述的是华山路上枕流公寓的历史。“枕流之声”项目的第一期,来自13个家庭、17个人的口述历史,还原了这栋建于1930年、居住过许多文化名人的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也让这座老建筑变得“有血有肉”,有了温度。如今,第二期项目正在持续推进中,曾与这座老建筑有关的更多住户、片区管理者等都将加入访谈,多方面、多维度地解读这座老建筑。

参与“枕流之声”项目的罗元文说,最早听到“口述历史”是在高中时,当时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认为主观的片段回忆怎么可能有历史价值。直到参与了“枕流之声”项目,理解了建筑空间排布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和家庭命运的变化,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本身,那些发自内心的真实交流,才是口述历史真正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历值得被记录  鼓励大家多跟家里老人聊聊天


“候车式”工作室成立至今的四年中,已完成“枕流之声”“我家住在徐汇滨江”等多个集体口述史项目以及数以百计的个人口述史项目。“每一代人都会有时代留下的烙印,辗转不同地方的人又会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在你没跟他对话之前,只看他的外表,或许都是微不足道的个体。但当他坐下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你会发现,面前有一个百宝箱被打开了。”在赵令宾看来,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历值得被记录下来。

赵令宾还记得几年前结束在港工作,来到上海时做的第一个口述历史项目,是一位革命先辈的人生故事。“这位先辈是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留下的资料非常少,当时她的女儿捐来老人生前物品,里面有几十条衣服内衬撕成的布条,布条上记录下了当时的一些信息。”后来,团队通过一一辨析布条上的字,结合其生前档案,又采访了老人身边的人,还原出这位革命先辈的人生经历,并出版成书。

在做口述史的过程中,讲述者有的是文化名人,有的是行业精英,更多的是普通的市民百姓。口述史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没有一个人的一生是没话聊的,可能出于中国传统观念,大部分老年人都比较低调、内敛,不愿意多谈自己的事情,其实,即使是再平凡的人都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所以鼓励大家,多跟家里的老人好好聊聊天。


越来越多市民定制口述史服务  是人生纪录片,更是“抢救”记忆


赵令宾表示,在做集体记忆项目以外,正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口述史个人定制服务中。在一些特殊的人生节点,如结婚、退休等,市民会希望为自己的好友或敬重的长辈购买这样的服务,让老人们以聊天的方式,留下一份独特的人生纪念。

面对高龄老人,口述史的工作更是在“抢救”他们的记忆。如一位老先生在访谈次年过世了。“他走得很突然,让人一下子无法接受。”老伴说,幸好有了此前的口述史采访和整理,在看文稿和短片时,她觉得她的老爱人还活着,“因为他就在短片里坐着说话啊!”看着短片,老伴不禁老泪纵横。

口述历史如同在拍人生纪录片,记忆会自动过滤掉一些东西、加重一些东西,还有一些回忆可能会被扭曲、被淡化,但这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个人的记忆是一根丝,集体的回忆是丝织成的网。希望口述历史能走进更多家庭、更多老建筑,为大家留下记忆,也传承下这份历史与文脉。”赵令宾说。




■故事

对话新中国第一代女播音员

三百分钟视频  五万多字文稿


“我以前叫张蓉,我们家五个女孩儿都是‘花儿’,张兰、张莲、张蕙、张萱、张蓉。我这张芝的名字,是我进电台以后,自己取的。”

张芝,新中国第一代女播音员,1929年生于北京,1939年举家迁居上海。1946年,因父亲过世,就读高二的张芝辍学,成为私营电台女播音员。解放后,电台公私合营,张芝进入上海人民电台播音组。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开播首日,张芝和男播音员陈醇在人民广场上搭档主播第一条电视新闻《1958年上海人民庆祝国庆大会和游行》。

去年疫情期间,赵令宾以采访者和外孙媳的身份,给张芝做了口述史整理,最终完成300多分钟的视频、5万多字的文稿,留下了一段始于1929年、关于中国电台的历史记录。摄像机前,当时已是93岁高龄的老人从容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一口来自儿时的京腔,时而夹杂些软糯的沪语。说到高兴处,老人不禁手舞足蹈;说到悲伤处,她会黯然落泪;特别是说到上海电视台开播首日的场景时,老人又是那样的慷慨激昂……面对这个熟悉,又不那么熟悉的张芝,赵令宾笑着说:“我现在可能比我先生更了解他的外婆。”


081524.jpg

①②“口述历史”团队为新中国第一代女播音员张芝做口述史

③“口述历史”公益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