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线上医疗咨询的需求日渐增多,网上健康咨询平台应运而生。线上健康咨询问诊为医生和患者建立了快速沟通的桥梁,不仅减少了排队等候的时间,甚至还能实现足不出户“遍访全国名医”。事实上,随着互联网诊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假冒医生、医生误诊、态度敷衍、先药后方、千人一方、AI开处方药、乱收费等问题层出不穷。在相关案例引发的投诉剧增的同时,仍有不少患者在网上健康咨询平台被“割韭菜”。
健康咨询平台投诉增多
日前,央视曝光了一起网络诊疗骗局。北京某三甲医院的李医生通过患者发现,某网络诊疗平台冒用他的名义进行健康咨询,甚至宣传保健品。随后,李医生联合其他4位被冒用名义的医生一起将该平台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李医生的这起案件并非个例,近期,各地新增了多起健康咨询服务平台的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
不仅如此,在黑猫投诉平台,涉及网上健康咨询平台的投诉累计有万余条之多。近30天内,包括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百度健康、好大夫等部分知名平台在内的线上健康咨询投诉案例就有近千条。曾在百度健康平台问诊的刘铸(化名)表示,平台医生回答问题敷衍,一直以“视情况而定”回复患者,打错药名,且收费不合理。曾在阿里健康平台咨询医生的张丽(化名)在投诉中提到,医生并没有给出可用建议,而是让其去做B超检查,但B超做好后,线上咨询已自动结束,且平台不予退款。
首诊有三次免费回复
那么,网上健康咨询平台的问诊流程究竟是怎样的呢?7月16日,记者在“好大夫在线”平台输入“腰背酸痛”“易疲劳”等关键字,并输入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后,平台提示需要选择“本次疾病去医院就诊过吗?”,在选择“没就诊过”后,依然可以成功提交资料信息。平台显示:山东省阳谷县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传波接诊。根据记者罗列的关键词,医生很快给出了诊断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初次问诊的患者可免费获赠3次医生回复,待3次回复用完后,患者想继续跟医生交流,需支付10元3次的回复费用以及6元的平台服务费。
事实上,为强化“互联网+医疗”法律监管,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先后印发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从服务内涵、准入、执业规则、监督管理等方面,规范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健康发展。
根据《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时,医师应当掌握患者病历资料,确定患者在实体医疗机构明确诊断为某种或某几种常见病、慢性病后,可以针对相同诊断进行复诊。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需要医务人员亲自诊查时,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终止互联网诊疗活动,引导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同时明确,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
“免费提问”不免费
此外,各大网上健康咨询平台的收费也被不少患者诟病。记者在健客医生APP上点击了“我要问诊”功能,其中的“免费提问”按钮显示,将“自动匹配医生”“回复快”。当记者选择“免费提问”功能并简单输入病情描述关键词后,系统显示,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主治医师李锋进接诊。进入交流页面后,无论记者如何询问,对方只回复:“下载健客医生,搜索李锋进,找我问诊开方购买药品或者咨询!”记者按照对方的指引点击后发现,该医生的主页面显示,图文问诊39元/24小时,电话问诊49元/10分钟。也就是说,“免费提问”功能并不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记者在多个平台“专家问诊”页面看到,其标注的价格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某医院皮肤科一名主任医师的电话问诊收费是499元/8分钟,图文问诊399元/天。该医院另一名主任医师电话问诊收费则是298元/15分钟,图文问诊298元/2天。
同时,部分线上问诊费需要数百元的专家,但线下门诊费用却没有那么高。比如一家医院新生儿科副教授,电话问诊288元/10分钟、图文问诊248元/2天、视频问诊498元/次,但其线下专家门诊显示,挂号费为150元。
处方无签名有误诊现象
此外,根据《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等处方管理规定。医师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可以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线开具处方。在线开具的处方必须有医师电子签名,经药师审核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
但记者在“好大夫在线”平台并未提供任何病历资料,就收到了一张中医处方,且该处方上并没有医师的电子签名,仅在下方用小字标注“线上问诊不能代替面诊,问诊中医生回复仅供参考”。更有甚者,有患者表示,在收到了没有医师签名的处方后,购买并服用了医生开具的药物,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出现了其他不适症状,再次咨询医生,医生让其继续服用,该患者方才警觉并投诉。
■建 议
平台应建立严格的资质审查机制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在线上寻求健康咨询问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同比增长21.7%,成为去年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应用。然而,随着互联网诊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乱象也层出不穷。除了侵犯医生名誉权、违规操作外,还存在医生误诊、态度敷衍、先药后方、千人一方、AI开处方药、乱收费等问题。
法律人士表示,《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所规范的对象是医疗机构及在医疗机构注册的医生。但平台不一定是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可以和第三方平台合作进行互联网诊疗活动,因此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监管仍是灰色地带。相关专家认为,平台要建立严格的资质审查机制,包括平台本身资质与医务人员资质。平台自查、行业协会引导和部门监管要相互结合,规范线上问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