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第二展聚焦崧泽·良渚文明

358件文物“讲述”上下五千年

2023-06-21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358件,以考古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史……端午节假期前,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正式向公众开放,一件件精美且珍贵的文物带领市民观众“穿越”上下五千年,走近第一个文明发展高峰中的一个个成就。

最大的长江下游

史前考古文明大展

继去年成功举办“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开篇之作“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之后,上海博物馆今年重磅推出该系列的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展览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的长江下游地区,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文明第一个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以考古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

展览由上海博物馆策划主办,由上海市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共同指导,是国内首次举办的、规模最大的长江下游史前考古文明大展。展品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358件,其中,90%以上为珍贵文物,三分之一以上为首次亮相的最新考古成果。

走进上博一层的第一展厅,玉器、石器、陶器……一件件精美文物在柔和的灯光照射下,泛着古朴光泽,伫立于展台前,让人仿佛一下穿越到了几千年前。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最大和最重的凌家滩遗址石猪,崧泽文化的典型器物人首陶瓶,良渚王的“三大神器”——“琮王”“钺王”和玉权杖,迄今发现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透雕玉人首形饰,史前最精美的象牙制品——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象牙权杖……一家家文博机构的镇馆之宝齐聚,令人应接不暇。

“镇馆之宝”齐聚

特展实行预约制

此次展览通过古国、稻作、手工业和玉器四大板块,带着观众走近东山村、凌家滩、良渚、福泉山等著名考古遗址。

其中,在凌家滩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重达88公斤的石猪,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最大和最重的猪形石雕。猪的嘴、鼻孔、眼、耳俱全,并有一对獠牙,形态十分逼真。崧泽文化的典型器物人首陶瓶,整个器物造型奇特,生动古朴,在国内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首见,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出土于赵陵山遗址的透雕玉人首形饰,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珍品,乃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出土于反山王陵的良渚“三大神器”——“琮王”“钺王”和玉权杖“同框”亮相,器物上多组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图像令人惊叹,反映出良渚文化微雕技艺的精湛,同时也是良渚社会最高的权力象征。

为让观众更好地进行中华文明探源之旅,上博针对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将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的分众教育活动。此外,通过微信导览、智慧导览等多种导览方式,成人和儿童两版折页,十多位专家学者带来的学术讲座等,助力观众读懂文物、看懂展览。

为确保文物安全,为观众提供良好观展体验,此次展览期间,上博将实行预约制入馆参观。

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周一闭馆,国定节假日除外)

地址:人民大道201号上海博物馆一楼第一展厅


■相关新闻

感受漠北风

继《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之后,闵行区博物馆联合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带来了最新大展——《漠北锋鸣——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

展览分为穹宇长青、阴山牧马两个部分,共展出300余件文物,展品以鄂尔多斯青铜器、金器、银器为主,通过展示商周至西汉时期鄂尔多斯地区戎狄——匈奴游牧民族的信仰艺术和生活战争,再现其自然崇拜、万物共生的精神理念,和马背为营、逐水草而迁徙的民族习性。

走进展厅,序厅顶部的“星空顶”映入眼帘,这是为致敬考古泰斗苏秉琦先生而设计的幻彩场景,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正如烁星与苍穹,互相衬托,相辅相依。鹰顶金冠、铁芯包金卧羊饰牌、双虎相拥纹银饰件、羊首青铜刀……展柜中一件件精美小巧的金器、青铜器,让人叹为观止。如鹰顶金冠,上部的冠顶是一只昂首傲立、展翅欲翔的雄鹰,脚下半圆形球体上的浮雕为狼噬咬盘角羊的图案。下部冠带前后两端由金属榫卯相连接组成圆形。冠带的两端分别做成卧虎、盘角羊和卧马的浮雕图案,其他的主体部分饰绳索纹。这套金冠饰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的“胡冠”。

除了一件件精美展品以外,展厅中打造了“马上行国”的动态投影水墨风情画卷。策马疾驰,车轮滚滚,射箭御虎,对战敌手,牧羊行帐,这些生动逼真的场景流转在水墨的汇聚和消散之间,将“马背上民族”豪迈洒脱、自由奔放、骁勇善战的习俗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博物馆大堂,还搭起了一个“家门口”的蒙古包,观众可拍照打卡,“零距离”接触鄂尔多斯草原游牧文化。

时间:即日起至8月13日(周一闭馆,国定节假日除外),无需预约

地址:新镇路1538号闵行区博物馆一层展厅


品唐卡艺术

千余年传承的藏族唐卡艺术凝聚着厚重的文化魅力。近日,“江河汇流遍弘海内——西藏日喀则萨迦唐卡艺术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徐汇区艺术馆同步展出。

此次展品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来自萨迦寺所藏的17件《八思巴画传》珍贵复制品。1244年,萨迦宗教领袖从萨迦寺出发,历时3年、跨越近2500公里抵达凉州(今甘肃武威),代表西藏地方与元朝中央政府会谈,颁布《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标志着西藏从此正式纳入祖国版图。明清之际,萨迦唐卡艺术家从“凉州会谈”等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中取材,创作画传30轴,完整描绘了爱国高僧八思巴生平,包括随萨迦班智达远赴凉州、首次谒见忽必烈、两次进京、按照中央政府要求在西藏建制封官等事迹。

据了解,“唐卡”系藏文音译,是一种绘制或刺绣在布、绸、纸上的彩色卷轴画,历史悠久,画派众多,影响力遍及海内外,堪称“西藏的百科全书”。唐卡所用的颜料,包括黄金等贵金属,还有青金石、孔雀石、朱砂等色彩鲜艳的天然矿物,也会用到部分植物。一幅优秀的唐卡作品往往需要数月甚至一两年时间才能完成,整个绘画过程极具仪式感。2006年,“藏族唐卡”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间:即日起至8月10日(周一闭馆,国定节假日除外),无需预约

地址:南京西路325号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西楼一层展厅

淮海中路1413号徐汇区艺术馆(展览至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