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下沙学校的沪南公路校区,传来朗朗读书声的校舍里,每个月的12日,都会迎来100多位银发老人。他们是这所学校的退休教师,每个月的相聚,被退休老师们亲切地称为“回娘家”。
如今,每到“回娘家日”,老教师们就不约而同地从各个地方赶来,有年轻一些的退休教师相扶年长的老教师一起来的,有子女专程推着轮椅送来的,也有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而来的……风雨无阻,至今已二十余年。
拄着拐杖也要来
每月“回娘家”已成习惯
6月12日中午12点,距离活动开始还有1个小时,“回娘家”的老师们已经陆续赶到学校一隅的“退休职工之家”。“张老师,最近身体可好?”“王老师,我们又见面了!”“每一次都想着、盼着一道‘回娘家’呀!”……在如同教室般大小的活动室里,老师们互相问候,聊着家常,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老师们大多已上了年纪,有的满头银发,有的两鬓斑白,有的拄着拐杖,但相同的是,每个人都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下午1点,老师们开始了当天的交流活动:学唱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夕阳红》……一曲曲耳熟能详的老歌旋律,在老师们中间引发共鸣,大家跟着指挥徐老师、萨克斯伴奏陆老师的节奏,一起高唱红歌,歌声铿锵有力,神情专注而投入。引吭高歌完毕,老师们又饶有兴致地聆听浦东新区教育局退管办主任倪菊娣带来的“文化助养老”专题讲座。
“我们每个月都是这样相聚的,人也越来越多,从几十人到一百多人,从来不用特别通知,每次来,大家心里都特别高兴。”老师们纷纷表示。
退休后自学才艺
语文教师“变身”健身队长
除了理论学习、养老主题讲座等,唱歌、舞蹈、书法、读书、戏曲、乐器演奏……每到“回娘家日”,十多个网络小组都会带来不同的才艺展示,多才多艺的老教师自己创作,自己排练,自己主持,尽情地亮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风采。
今年84岁的凌芳勤老师是“回娘家”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热心的组织者。曾是语文老师的她善于写作,退休后,笔耕不辍的她不仅发表了多篇论文、散文诗等,还从63岁起自学太极拳、78岁学习民族舞、81岁学唱沪剧……现在,担任乐龄健身队队长的凌老师负责教老师们练太极。
“学校给我们提供平台,我们作为退休老师,应该要为学校尽点力。而我们作为老年人,更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互相学习、鼓励。”凌老师说,一次次地“回娘家”,让她的退休生活更带劲、更充实、更幸福。
老教师们的认真劲头也带动着许多新退休的教师们。今年61岁的杨丽萍老师是沪语组组长,原本不会唱沪剧的杨老师在业余时间自学了沪剧,并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教师一起排演沪剧经典曲目。
“我们互相鼓励,每次排练时,一句句地纠正唱词、唱腔。在家时,大家也在练,就连做家务、散步时都在哼唱。”杨老师说,曲不离口让大家渐渐从唱得不专业,到唱得“有那么一回事儿”,他们表演的《办喜事》《芦苇疗养院》等曲目在区、镇等比赛活动中多次获奖。
“娘家人”的关怀
已延续二十多年
“不仅仅是老有所乐,我们也在学习、互动中,打开新的人生。”杨丽萍老师的肺腑之言,代表着一百多位“回娘家”的退休老师们的心声。每到“回娘家日”,即使随着子女搬离了原先的居住地,老师们依然会从四面八方赶到学校,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每个月的活动在二十多年间从未间断,哪怕疫情期间,也在线上以微信等方式,将家的“链接”传递给每一位退休教师。
下沙学校校长盛佳妮告诉记者,因学校历史悠久,目前学校退休教师有170位,其中90岁以上的有7位,80岁以上的有54位,70岁以上的有60多位。
“老师们为学校奉献了几十年,他们在退休后展开了人生的新阶段,他们的退休生活理应是充实的、开心的。”盛校长表示,学校为这些老教师组织“回娘家”活动,是希望老教师们在这个大家庭中有更多的归属感。
如今,每个月的“回娘家日”,退休老师们参与度高、热情高,老教师们展现的活力和积极向上,也鼓舞着学校的170多位在职教师。老师们说,这份来自“娘家”的关怀和温情将一代代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