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嘉定区安亭镇的安亭新镇我嘉书房里,孩子们的阅览区多了十多把崭新的小书凳,每当人流量增多时,孩子们不再无处可坐,可在小凳子上自在地看书。
阅览区的这些小书凳全都出自一位八旬老人之手。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老人利用上万块废弃木料,自制了1000多把小板凳,无偿送给有需要的邻居、朋友,以及社区、学校等。老人名叫林楚材,今年88岁,他被邻里们亲切地称为“板凳爷爷”。
十六年自制板凳,送出千余把
走进林老先生位于嘉定区泰顺路的家,小院一隅靠墙一侧堆放着许多废木料。里屋吃饭的客堂间里,有一半空间是 “木工坊”。锯子、刨子、锤子、三角尺等工具一应俱全,摆放整齐。系着围裙的林老先生正在一旁拿着刨子刨着小板凳的凳面。每刨几下,他会眯起眼睛,检查一下刨面是否平整。在他的身旁,已经放着多个等待拼装的板凳“零部件”。
“只要有空,我天天做凳子,一做就是五六个小时。”精神矍铄的林老先生说,做小板凳就像自己每天的“必修课”,做得开心,从不觉得辛苦。
从2007年至今,林老先生已经自制了1040把小板凳。这些小板凳有的送给了邻居,有的赠给了朋友,有的分批送给了学校,有的捐给了社区。在其所居住的社区,几乎每个邻居家里都有他“出品”的小凳子。邻居马阿姨说,小板凳样式美观简洁,质量更是没话说,大家都很喜欢,“特别是到了天热,人人拿出小凳子,围坐在小区空地上一道乘风凉,很惬意的”。
有时,林老先生还会根据邻居们的需求,“量身定制”一些小家具。小桌子、小椅子……这些小家具看似普通,却给居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自学木工活,小板凳升级换代
说起手里的这份“木工活”,林老先生颇为感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受经济条件限制,家里一把正儿八经的椅子都没有。因为侄子是木工,自己常去讨教学习,久而久之,学会了一些木工活。加上自己平时爱琢磨,修补家里的小家电,学打家具,对于一份份动手的活计,爱钻研、爱尝试的他常常是无师自通。
板凳看似虽小,却需要经过配料、画线、切割、断料、刨料、倒角、装配等31道工序。做事认真的林老先生每做一个小板凳,至少要花上两三天,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制作小板凳的手艺日渐精进,“初代”小板凳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从粗糙的原色木板到统一的装饰面板,从全靠螺丝钉到榫卯结构,小板凳越做越精致,质量也越来越“硬档”。
废旧木料,在手中变废为宝
那么,林老先生又是如何和小板凳“结缘”的呢?
老人告诉记者,年轻时,他参过军、当过兵。退役后,在安亭地区的多所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其间,从普通教师干起,一直做到学校的教导主任、校长、党支部书记,直至退休。1996年退休后,林楚材和老伴一起经营过一家照相馆,后店铺关闭,两位老人过上了“全职”的退休生活。
林老先生是一个勤快人,闲暇之余,总想找点事情做。一天饭后散步,他发现路边的转角处,放着一堆废弃旧木材,有布满钉子的方料,也有油漆斑驳的木板。“这些材料浪费了实在有点可惜,何不变废为宝,做几把小板凳试试呢!”一个想法在林老伯的脑海里立即冒了出来。
说干就干,从2007年年底开始,林老师当上了“林木匠”,也开始了自己的“千凳计划”。记得做得最多的一次,他用5个月时间,做了180把小板凳,赶在教师节前,送到学校。当这份“惊喜”送到老师们的手中时,老师们的一声声诚挚的感谢也深深打动了他。
获得帮助,还会继续做下去
随着小板凳的口碑传了出去,不少热心人也开始为林老先生提供帮助。
说到做小板凳,最缺的就是旧木料,以往只要有空,林老先生会去家附近转悠,寻找废木料,但时常还是会遭遇木料断档。如今,有的邻居送来了搭丝瓜棚用的木料或是旧的建筑材料,有一家装潢店老板经常提供木材边角料,还有热心人会主动“报料”,提供看见废木材的地点……材料不再断档,板凳制作也一直延续了下来。至于油漆、砂纸、刷子等必不可少的材料,林老先生都是自掏腰包采购。
“没想到当初不经意的一个想法,他可以坚持十几年。”老伴管永美笑着说,对于老林的做法,他们全家都非常支持。年逾八旬的她也是“小助手”,经常做些磨砂皮、补腻子、收纳整理等“下手活”。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林老先生说,制作小板凳已经成为自己晚年生活的一部分。而最令他感到快乐的是,一把小板凳在别人家中发挥小作用,让他很有成就感,“带给别人快乐,我自己也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