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们切磋技艺
长长的条桌上,铺着雪白的宣纸,蘸墨、提笔、落笔,饱蘸黑墨的毛笔在纸上如行云流水,时而是娟秀的楷书,时而是灵动的行书,时而是洒脱的草书……站在条桌旁提腕挥毫者,有的两鬓斑白,有的满头银发,个个神情投入而专注。每逢星期四上午,在古色古香的上海古猗园一隅的道德讲堂,几十位上了年纪的阿姨爷叔都会依约而来,现场泼墨抒情、交流切磋。
这个名为“古猗墨庐”的书法社,目前参与者已超百人,他们都是退休的市民,因爱好传统书画与古典园林结缘,每周互动、自发办展,为市民送春联、为社区送作品……十年来,爱好者们磨砺以求,用丹青直抒胸臆,以笔墨结识新友。
同有一个“书法梦”
走进上海古猗园鸳鸯厅,一股墨香扑鼻而来,墙上挂着一幅幅书法作品,或行云流水、笔走龙蛇,或沉稳厚重、刚劲雄健,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魅力,引来不少市民游客驻足观赏。
今年85岁的张宝根是上海市书法协会老年专业委员会会员,也是“古猗墨庐”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这些展出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都来自“古猗墨庐”的成员。“我们是一群喜欢书法的老年人,为了共同的书法梦,大家走到了一起,至今快十年了。”张宝根颇为感慨地介绍,团队由爱好书法的市民自发组织而成,目前参与者有一百多人,日常活跃的至少有五十多人。除了嘉定区,也有来自长宁区、普陀区、宝山区、浦东新区等不同地区的爱好者,年纪小的在六十上下,年龄大的已是耄耋之年。
76岁的叶征燕家住宝山区,每周四一早7点不到,他“雷打不动”地准时出门,坐上828路,经过1个半小时至2小时的车程,赶到位于嘉定区的古猗园。“最早时,我到这里来‘白相’,看到他们在写字,觉得很喜欢,就经常来,大家因书法成了朋友。”叶老伯笑着说。
同是76岁的曹贤林从小喜欢书法,“我是书法的‘铁粉’。”曹老伯打趣地说,小时候看到邻居写的一手好字,就一发不可收地喜欢上了书法。由于家住古猗园附近,退休之后,他常来公园空地上写地书,不久就结识了张宝根等书法爱好者。
随着老朋友“带”新朋友,前来交流书法的人越聚越多。后来,在上海古猗园的牵头和支持下,这群常聚在一起切磋书法的老年人成立了“古猗墨庐”书法社。
据园方介绍,明代书画家、“华亭画派”代表人物董其昌曾为古猗园的逸野堂题匾“华岩墨海”,“墨海”既形容当时满腹才华的文人雅集之盛,又与古猗园内的戏鹅池(旧时绍兴兰亭的鹅池曾是王羲之的“墨海”)遥相呼应。如今,一个“墨”字更是体现了当代人对古人的追慕,也延续了古猗园历史上的雅集传统。“古猗墨庐”书法社成立后,多年来,园方为这群爱好书法的老人提供了交流、活动、展示的平台。
书法已成“心头好”
谈起和书法结下的这份缘,有的爱好者说,自己从读书时就喜欢上了,但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买不起笔墨纸砚,务农时在泥地上拿着树枝练,即使工作了,也会在业余时间坚持练;有的爱好者说,自己一直怀揣着一个书法梦,年轻时忙于工作和照顾家庭,没有时间坚持练字,现在退休了,终于可以实现心中的梦想;有的爱好者说,退休后经常逛公园,看到不少公园会展出书法作品,发现中国汉字真的很美,被深深触动了,于是带着一股子热情开始学习书法……尽管学习书法的起因各不相同,但对于这些老人而言,书法已然是他们的“心头好”。
团队中也有一些阿姨爷叔是退休后从“零”开始接触书法的。“别说写什么体了,要先学习如何正确握笔、走笔呀。”68岁的王俊英阿姨快人快语道。退休后不久,她从内蒙古来到上海,跟着创办企业的家人定居在了南翔。在老年大学报班学书法,王阿姨跟着老师从临摹字帖开始,点、横、竖、撇、捺、勾,一点一点地学、一笔一笔地练。“刚来‘古猗墨庐’时,发现好多老师的字都写得非常漂亮,我也不怕出丑,就时常拿着自己写的字,向他们请教。”王阿姨说,经过不断练习和好友们的指点,她学的“欧体”渐入佳境,清秀端正,“平时练字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常常会忘了时间,因为喜欢啊!如果有了点进步,我心里就别提多开心了!”
一天不练就“难受”
都说“业精于勤荒于嬉”,练书法没有捷径可言,唯有勤学苦练。张宝根感触颇深地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喜欢,就能坚持下去。尽管他与书法结缘已有几十年,但对书法的热爱依然不减。无论自己的心境如何,笔端都能把这份喜怒哀乐表达出来,几乎每天,年逾八旬的张宝根都会练字,从熟稔于胸的欧阳询正楷,再到赵孟頫、王羲之的字,几十年如一日,勤练不辍。而他的书法形成了法度严谨、美观、雅致又不失灵性的风格,在全国、市、区级各类书法比赛中,收获不少奖项。
“练着练着,大家都会遇到瓶颈,而多读书、长见识,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就能有所领悟。”叶征燕说,书法博大精深,讲求“字内功”和“字外功”的糅合,要有良好的学识修养、扎实的艺术素养、不断积累的广博见识,来实现自我突破。
“一天不写字,感觉就像少做了一件事。我想,就是大家对书法的热爱,让我们内心充满着力量,大家一起练字、交流,分享着快乐,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曹贤林的一番话,或许代表了这群书法爱好者的心声。
凭着对书法艺术的爱好和追求,这群老人聚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一起切磋、共同进步,团队成员更像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除了在各级书法比赛中斩获不少奖项,寻常的日子里,他们还活跃在公园里、社区中,为游园的市民送福字、送春联,为社区居民开设书法讲座、传播书法艺术。
期待更多“有缘人”
“我来过古猗园好几次,也是偶然间看到这些老师们在写书法,他们的水平很专业,我打算邀请他们去给孩子们上课。”采访当天,在交流现场,艺风国学馆的负责人孙先生告诉记者,这些阿姨爷叔的书法各有特色,但都写得非常好。
“这些老人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在书法上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市区带孩子来游园赏花的李女士说,看着老人们专注写字,妙笔生花,打心底里钦佩他们。
园方介绍,“古猗墨庐”书画社每年都会举办多次主题书画展,如牡丹书画展、竹文化书法展、纪念建园五百年书画展等,深受市民游客的喜爱。“上海古猗园一直以传承江南文化和园林文化、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自该社团成立以来,我们为他们提供场地和宣传展示的平台,让笔歌墨舞在上海古猗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零距离接触和感受传统书画艺术魅力的窗口。”上海古猗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古猗墨庐”这个交流、鉴赏、互动的多样化平台今后会一直坚持下去,期待更多有缘人加入其中。
小贴士
“古猗墨庐”书画社现场交流时间:每周四上午
地点:嘉定区南翔镇沪宜公路218号古猗园道德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