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曹素功墨锭是如何制作而出的?一支周虎臣狼毫笔又需要多少道工序制成?墨锭除了黑色,其实也有五颜六色……近日,位于杨浦区军工路1300号的笔墨宫坊正式对公众开放。在这座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里,市民游客可近距离观看非遗传人现场制作墨与笔,了解我国这两大文化瑰宝的诞生过程。
现场“直击”非遗技艺
走入紧邻黄浦江畔的笔墨宫坊,一股浓郁的墨香扑面而来,面前的柱子形同墨锭,白色墙面起伏,如同宣纸。两层红砖楼房里,一层区域主要分布着“非遗手作坊”“墨模宝库”等展示,二层是上海笔墨博物馆。这座笔墨宫坊由曹素功、周虎臣两家中华老字号共同组成。它们都创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技艺。
在“非遗手作坊”区域,透过玻璃长窗,可以看到非遗传人正在揉搓黑色墨团,称重后再进行压模。而对面的工作室中,多位技师正拿着细巧的工具,熟练地为墨锭“上妆”。这正是墨锭制作的四道工序“点烟、制墨、翻晾、描金”中的“制墨”和“描金”。一侧的墙面上,详细地介绍着制墨工序和材料,通过添加不同辅料,墨可以五颜六色,也会散发不同香味。
大厅一隅,一排排围成半圆的书架特别引人注目,不过书架上摆放的并不是书籍,而是一个个墨模。一万多个墨模中,年代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在楼梯旁的墙面上,还详细地介绍了老字号工作人员当年参与非遗墨模的抢救整理过程。
走入毛笔的“世界”,这里罗列着中国毛笔的发展历程,以及制笔材料、工序等内容。为何好的毛笔一定要用动物毛?原来动物毛都有管腔,当制笔师傅将管腔里的脂肪去除后,动物毛表面类似鱼鳞的瓦叠状结构可以帮助吸附墨汁,管腔就能储存墨汁。
最长狼毫笔花费48年制成
踏上二层,这里是上海笔墨博物馆,与福州路上的上海笔墨博物馆是“一家人”,但展品更为丰富,更具系统性,还有多媒体助力展示墨与笔的制作过程。其中,“笔墨文博区”有皇家笔墨、名家笔墨、红色笔墨等文物展示。
馆内还有两大镇馆之宝,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赏。一个是“如意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为清朝康熙年间御制,上面镌刻“云海烟霭,一柱擎天”图案,有着海晏河清的美好寓意。据说,制作时,手工师傅需要每天矫正如意的弯折度,使之完美成型。另一个是狼毫笔。所谓狼毫,并非真的狼毛,而是黄鼠狼尾毛,一般长三四厘米。而馆内这支特大狼毫笔,狼毫出锋达到9厘米以上,由周虎臣的一位制笔师傅花费48年筹备制作而成。
“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精美的墨锭和毛笔,真的涨见识了。”76岁的杨老伯和老伴从宝山区赶来参观。老伯感慨地说,自己业余爱好书法,没想到练字用的狼毫笔,制作工序竟然有72道,而墨锭原来是这样制作出来的,里面蕴含的匠心和传承,令人感动。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刚刚开放的“笔墨宫坊”已入选上海市首批“社会大美育课堂”,将非遗与研学结合起来,通过现场多方面、多元化的展示,让非遗变得“触手可及”,通过各类研学体验如制墨、拓片、描金等活动,让不同年龄层的市民体验、学习、了解非遗文化。
■观展小贴士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00(15:30停止入馆)。
参观方式:通过“笔墨宫坊”公众号预约购票。
票价:成人票98元,7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