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文物首度来沪,看2000多年前的生活画卷

一同“穿越”到汉代

2023-03-10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030919.jpg


工序繁复的精美漆器、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奇幻神秘的帛画帛书……一件件马王堆珍贵文物首次来到了上海。在这场由闵行博物馆和湖南博物院联合打造的《汉·无极——马王堆文物精品展》中,百余件重磅文物再现马王堆汉墓考古奇迹,也带领着市民观众“穿越”到了汉代,近距离了解2000多年前古人的衣食住行。此次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于5月3日结束。



138件文物,大部分为原件


走进闵行博物馆一层展厅,深红色帷幔灵动飘逸,一个个展柜前人头攒动。“都两千多年了,保存得如此完好,让人惊叹!”从杨浦区特意赶来观展的孙老伯和老伴望着玻璃柜中的精美漆器,禁不住感叹地说。孙老伯表示,能在“家门口”看到来自马王堆汉墓的文物,难能可贵,通过文物展示和介绍,对2000多年的汉代贵族的生活起居,“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当时的文化,都可见一斑”。

此次展览以马王堆汉墓为切入点,分“惊世之现”“赫赫轪侯”与“安合大礼”三个部分。展品共有138件(组),大部分为原件,由于马王堆汉墓优良的保存环境,使得大量汉初珍品出土时都保存完好,让人们得以见到两千年多前的物件光泽。

展品中,既有双层九子漆奁、云纹具杯盒、印金银火焰纹纱等珍贵文物,也有《春秋事语》《黄帝四经》等孤本帛书,还有素纱单衣、漆纚纱冠、T形帛画等不宜借出展览的珍贵文物的精美复制品。数量众多的文物,向观众展开了一幅西汉初期的贵族生活图卷。

据了解,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它是西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长沙马王堆汉墓于1972-1974年发掘,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余件,包括漆木器、彩绘陶器、铜器、帛书帛画等文物。



近距离了解古人“衣食住行”


展览中,食物遣册吸引了现场不少观众的目光。据悉,马王堆汉墓共出土了722支遣册,其中近一半与吃相关,遣册中记载的食物种类涉及主食、肉食、瓜果蔬菜、饮料、糕点等百余种,烹饪技法有煮、蒸、烤、炸、煎、炒等,其内容可与竹笥、陶器和漆器内盛放的食物相印证,展现了轪侯家的饮食情况。

摆放双层九子漆奁的展柜前围满了观众。双层九子漆奁是古代的化妆盒,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上层放置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等,下层放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同时,展出的朱红色菱纹罗手套也反映了汉代贵族妇女实用手套的基本形制和纺织、印染、刺绣、编织工艺的高超水平。

红黑色的云纹漆匜,色泽艳丽,匜壁画有翩翩起舞的凤鸟。漆匜为浇水器,漆盘为接水器,一般都成套出现。古人在举行重要礼仪活动时或饭前饭后都要洗手,在洗手时由一长一少奴仆服侍,长者持漆匜自上而下浇水,少者捧盘在下承接。



见到失传许久的佚书、工艺


马王堆汉墓被称为“2200年前的地下图书馆”,利豨墓出土13万多字的帛书、简牍,均为战国至汉初的文献抄本,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历史、艺术等领域,多为“焚书坑儒”幸存,而后又失传的佚书。

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一件举世罕见的文物素纱单衣。整件衣服均使用蚕丝织就,总重量为49克,非常飘逸,甚至折叠起来可塞入小火柴盒中,是全世界迄今为止现存年代最早、保持最为完好、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是我国汉代纺织工艺高度发达的实证之物。据介绍,衣服这么轻薄的原因,不是因为织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纱料的丝非常的细,据说一根长900米的丝约1克重。它背后隐藏的是古人从蚕种到蚕茧,从缫丝到织造,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此次展览中,观众可近距离见到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复制品。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9:30—16:30(16:00停止入场)

展览地址:闵行区新镇路1538号

参观方式:免费参观,通过“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每日限流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