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公用电话亭变身“Hello老友亭”的消息引起热议,而其新增的部分无障碍、适老化功能也引发关注。事实上,申城针对传统公用电话亭的改造屡见不鲜。几年前,徐汇区将公用电话亭改造成不同主题的“共享悦读亭”,长宁区将公用电话亭改造成内设座椅的“艺术版”电话亭……不难看出,这些改造不仅有提升功能性的举措,也不乏创新性的衍生。近日,记者逐一走访了改造后的“小亭子”,看看它们的境况如何。
“老友亭”功能提升“一键叫车”会闪退
上周五11点,记者在位于南京西路青海路口看到了醒目的“老友亭”,亭子周身以黑红色为主色调,亭内设有可以休息的座椅,空间虽小但功能较多,一侧的智慧屏也在正常运转中。大屏幕主页显示“一键叫车”“15分钟生活圈”“视频手语”“养老金查询”等功能。点击“养老金查询”选项,屏幕提示需要将身份证放置在智慧屏下方的指定位置上,系统读取信息后,方可显示下一步操作。而“15分钟生活圈”则可查询到周边社区食堂、社区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红色景点、医院和电信营业厅等的分布情况。
在智慧屏左侧有一个醒目的“一键通”红色按钮,按钮上“助老政策咨询”的白色字体也较清晰。智慧屏显示,长按“一键通”按钮,可接通24小时人工服务,咨询助老、为老服务等政策。记者尝试按了一下,很快有工作人员询问需求,应答较为及时。不过,针对“某街道长者照护之家的情况”问题时,对方给出了地址,却没有联系电话、上班时间等具体信息,随后告知,“需要了解进一步信息还请拨打12345查询”。
在北京西路泰兴路口的“老友亭”内,记者使用“一键叫车”功能,有“刷脸叫车”和“手机号码叫车”两个选择,由于“刷脸”功能需是支付宝用户,因此,记者使用了手机号码叫车。随后,大屏幕出现“手机号码”和“验证码”两个空白框,以及数字键盘。不过,在填写信息时,如停止操作10秒,智慧屏就会出现闪退并回到主页面。
信息填写完成后,记者叫到了出租车。此时,大屏幕左下方会显示“乘客尾号”“车牌号”以及“预计到达时间”,手机上也很快收到一条短信,提示接单司机的车牌号和电话号码。大屏幕显示“预计4分钟到达”,6分钟后,出租车开到了距离该“老友亭”50米位置,记者的电话随即响起。不过,据出租车驾驶员透露,拨通叫车乘客电话的并非驾驶员本人,而是系统自动拨出。“在屏幕上叫车的单子,我们这里会显示‘智慧订单’。”驾驶员解释道。
话机损坏、涂鸦遍布“悦读亭”现状堪忧
相较新近改造的“Hello老友亭”,徐汇区用公用电话亭改造的“共享悦读亭”可算是“老大哥”。2018年初,首批包含了“漂流亭”“名人亭”“一本亭”三个主题的6座“悦读亭”亮相衡山路、复兴路一带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彼时,6座公共电话亭一改往日的冷清,广受路人追捧。日前,记者来到淮海中路,一一探访这6座排列在淮海中路不同路口的“悦读亭”。
华亭路路口的“漂流亭”原本应具备图书阅读和漂流的功能,但亭内的书架只随意摆放着《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两本书,书架上也满是灰尘。此外,亭内原本保留的公用话机听筒没有任何声响,USB插口也已损坏。
复兴西路路口的“一本亭”卫生状况更是堪忧,亭内的《海上星汇》一书满是涂鸦,书架上满是有灰尘甚至有垃圾。正在记者探访之时,市民张先生走进电话亭拿起听筒准备打电话,可按了几下没有声响后,便悻悻离开。“我手机没电了,想用公用电话告诉对方一声,没想到电话亭的电话居然是坏的,打电话不是电话亭的基本功能吗?”张先生说道。
随后,记者在高安路路口的“名人亭”同样看到了满是涂鸦的书籍以及业已损坏的公用电话和USB插口。
“艺术版”电话亭受欢迎,“敏读亭”已彻底消失
在长宁区愚园路上,三个“艺术版”电话亭改造至今已有四年多了,由于其空间比一般公用电话亭大很多,甚至还设有小桌,如今,这几个“艺术版”电话亭仍然未被“冷落”。位于安西路路口的电话亭更像一个双人“卡座”,记者前往时正巧碰到三位女士坐在亭中聊天。“这个亭子可以遮风避雨,还有小桌子,我们路过看到了,觉得还蛮舒服的,所以坐下歇歇脚。”其中一位女士表示。
不过,相对于休憩功能,公用电话亭的其他功能已“退化”。江苏路路口的亭内安装有“一键叫车”智慧屏和传统公用电话机,但记者发现,亭内的话机已损坏,话机上贴有“暂停使用”的标签。此外,亭内的USB插口也已损坏。
然而,保留至今的“艺术版”电话亭已属“长寿”。2018年初亮相的汇集朗读与歌唱功能一体的“敏读亭”已于设立当年“撤柜”。上周末,记者来到“敏读亭”首批入驻的闵行区图书馆,馆内原本放置“敏读亭”的位置如今摆放着一个小型消防装置。馆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8年底,这两个亭子就已撤走,至于亭内其他的相关功能信息可以关注读书会”。这一曾经吸引不少小朋友诵读和录制的“小亭子”已彻底走出了人们的视线。
■记者手记
改造“小亭子”需“精准”发力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曾经遍布申城街头的公用电话亭的真实写照。随着手机全面普及,公用电话亭似乎已丧失了其传统的功能。而对它进行升级和改造,则是解决街区环境、社区治理难题的创新尝试。
如何“盘活”?各区各街道都有自己的“杀手锏”。除了上文中提及的“小亭子”的改造,杨浦区的街头还曾设有以电话亭为微空间改造的小型甚至是微型美术馆;嘉定区的个别住宅区域内则出现了供小区业主使用的小型图书馆,而这个图书馆正是用公用电话亭打造的。
不难看出,在盘活资源、提升功能、设计创新方面,“小亭子”的改造的确动足了脑筋。然而,新增的功能是否真的是市民所需?使用起来是否简单便捷?维护管理是否跟踪到位?这些却有待商榷。
比如,“老友亭”改造中新增的“养老金查询”功能却需要老年人随身携带身份证才能使用;“一键叫车”功能需要乘客必须拥有支付宝账户或手机;“悦读亭”内的灰尘和垃圾无人清理,亭内的涂鸦书籍无人维护管理。不仅如此,多个电话亭内的话机和USB插口都出现了损坏后无人修理的情况。如此一来,剥去新增功能的华丽“外衣”,作为城市公共区域的应急通讯设备,它们的基本功能已无法实现。
改造早已被市民“嫌弃”的公用电话亭无疑是创新之举,但功能的合理性、使用的便捷性以及是否满足市民所需才是升级版小亭子能否长久存在的秘密所在。想让小亭子“活”得更好,设计、改造、管理、维护等或许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