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大家朝我看,笑得开心点,看镜头……好额,再来一张!”随着镁光灯闪烁,64岁的人民照相馆首席摄影师黄沫华指导着市民李先生一家五口拍着新年全家福照片。在离开合肥路后,人民照相馆几经寻觅,终于在蒙自路上安了“新家”(本报于2021年6月3日报道过)。经过前期试运行,83岁的人民照相馆再一次亮起了熟悉的红字招牌。而不少怀旧的市民纷纷闻讯赶来,在镁光灯下,拍下一张张有仪式感的照片,也重温记忆中这份难舍的情结。
老照相馆回来了,新址重开
在蒙自路靠近中山南一路一侧,沿街一家新店近期亮起了红字店招——人民照相馆。步入店内,熟悉而怀旧的气息迎面而来。墙上挂着知名表演艺术家和演员的肖像照,还有市民的全家福、几十年前人民照相馆外景照等照片,尽管岁月变迁,但照片上的人物依旧生动传神。
和原先合肥路4层楼的店铺相比,蒙自路新店面积小了约有一半,不过,内部陈设变化并不大。近170平方米的两层楼空间里,一楼是前台接待、摄影棚和冲印室,二楼是办公区域。走进摄影棚里,这里布置着老派西式或传统中式的居家造景,化妆间里,罗列着一件件挺括的旗袍、西装、长衫……整体复古的色调,让人民照相馆处处透着岁月的气息。
“最近来的顾客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老客户。”人民照相馆负责人俞莹说,前几个月在新址试营业时,最初连招牌都没挂上,但每天仍会有老顾客闻讯赶来,有的还是从金山、松江、青浦等远郊赶来。
“许多市民之前的结婚照就是在我们这里拍的,这次特地找到这里来拍结婚周年照,有的是孩子在我们这里拍了满月照,之后,父母每年都会带着孩子找来。”俞莹说。
市民们闻讯赶来,再留纪念
“我们赶在春节前,特意来拍一套全家福,希望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健康平安,都顺顺利利的。”市民李先生一家人在“老法师”黄沫华的调动下,面对镜头,显得其乐融融,一旁的年轻摄影师抓住时机,按下照相机快门。“小时候也到照相馆拍过全家福,那时是爸爸妈妈带着我,现在是我带着爸妈、老婆,还有自己的小孩,感觉一起到照相馆拍照,特别有仪式感,也很有纪念意义。”在电脑前挑选着照片,李先生禁不住感慨地说。
从闵行区赶来的王阿姨赶在新年前,预约拍摄一套肖像照。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王阿姨挑选了格子花纹的旗袍,戴上珍珠项链,化好素雅淡妆,站在古色古香的花架旁,手边配着兰花盆景。“我是特地赶过来拍套艺术照,算给自己生日送份‘礼物’吧,留作纪念。”王阿姨笑着表示,自己今年七十岁了,之前五十岁、六十岁时,都是到人民照相馆来拍照,平时翻着这些精美的照片,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年轻时。
张老伯夫妇俩的结婚照当年是在淮海路上的人民照相馆店拍摄的。“今年是我们夫妻俩结婚55周年,一直想拍照纪念一下,在寻找人民照相馆的过程中,发现店已经搬走了。”此次重新找到新店地址,张老伯特意预约好春节后的拍照时间,高兴地表示:“能重回‘故地’拍照,心里真的非常开心。”
几经搬迁,仅存的国营照相馆
成立于1940年的人民照相馆是上海最“年长”的照相馆之一,也是目前沪上仅存的一家国营照相馆。
几十年来,人民照相馆几经搬迁,从淮海中路搬到巨鹿路,又在5年多前搬到合肥路顺昌路路口。2022年,人民照相馆所在的淮海中路街道69街坊开始拆迁,老照相馆不得不再次搬家。
当年的人民照相馆曾是淮海路上一道风景线。在淮海路上开了三间门面,店里的橱窗展示,常常吸引过路行人驻足。现在蒙自路新店墙上就有一幅老照片记录下了当时的盛况,只见新娘在店里化妆,玻璃窗外围满了路人。“当时店里有好几个摄影棚,从早拍到晚,人都是满的。”黄沫华说,30多年前,自己就在人民照相馆给市民拍照,这些年,店里的“老法师”相继退休,六十出头的他在退休后被返聘,如今他和几名年轻摄影师继续“驻守”在老照相馆里。
保留传统,留下顾客最美一面
从懵懂可爱的满月照,到参加工作的第一张证件照,到结婚时的婚纱礼服照,再到喜气洋洋的全家福,八十多年来,许多市民都在人民照相馆留下了岁月印记。即使在照相技术越来越先进、拍照越来越容易的今天,依然会有一部分市民重拾起拍照的仪式感,选择在重要时刻前往照相馆拍照。
许多市民是冲着人民照相馆的招牌——高低调风格照片而来。黄沫华介绍说,高低调即浅色背景“素描”质感的高调风,或是深色背景“油画”质感的低调风,单人艺术照、双人合影或是全家福,甚至是十人以下的“朋友圈”集体照,在照片质感上都可以选择高低调。“我们会根据每一个客人的特点,记录下他们最美的一面。是我们传统照相馆一直坚持的风格。现在照相技术都很先进,许多照片都靠后期P图,但P得再漂亮,甚至失真了,就没意思了。”
此外,市民依旧可以选择怀旧的“钢印款”,“古董裁纸刀和钢印,我们这次从库房带到新店来了,还是几十年前的同款。”俞莹表示,一些经典的东西,人民照相馆会继续保留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