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市不少电梯住宅楼里,能识别并阻止电瓶车进入电梯轿厢的智能拒载系统日渐普及。
但在日常运行中,这类系统的误判情况却时有发生。近日,市民师阿姨向本报反映,她使用的智能电动轮椅被误判为电瓶车,常常耽误出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该“智能”系统如此不“智能”呢?
挡住摄像头,我的轮椅才能进电梯
家住学府花苑小区的高龄老人师阿姨近日遇到了一桩烦心事。她表示,自己腿脚不便,需要坐轮椅出行。去年年底,儿子送来一辆售价6000多元的智能电动轮椅,师阿姨独自操作十分方便。这款“新式武器”让需要经常前往附近医院看中医的老人开心了好一阵子。不过,头一回坐这辆轮椅进电梯时,电梯就发出警告声,并且不关闭轿厢门。
老人为此联系了物业工作人员,被告知是电梯智能拒载系统将这辆电动轮椅识别成了电瓶车,因此阻止其进入轿厢。对方告诉老人,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请家人用手或工具来遮挡电梯内的两个智能摄像头,便可通行。
这令老人十分诧异。她的儿子如今远在国外,只有老伴能帮助自己出行。要想顺利遮挡轿厢上方的两个摄像头,她的老伴非常费力,“更让我感到烦恼的是,楼里有些邻居劝我不要做出这种举动,以免让有意带电瓶车上楼的人学到这个‘钻空子’的办法。”
新模式进入试运行以观结果
记者在师阿姨家中看到,老人所使用的电动轮椅车高度接近1米,底部长度略超过1米,4个轮子的大小均为三十几厘米。
负责学府花苑小区物业管理的是沙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带着老人的疑问,记者来到该公司在小区内的管理部。工作人员表示,此前该小区电梯智能拒载系统进行了升级。“以前除了有居民带电瓶车上楼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将自行车推上楼,并停放在公共走道里,形成有安全隐患的堆物现象。升级后这款系统对电瓶车和自行车的识别能力均升级至100%,有可能就是升级导致的‘误判’。”
工作人员表示,前来反映这个问题的老人其实不止师阿姨一人。他们曾在小区里寻找适合这些老人停放电动轮椅的区域,但小区户外和底楼均无合适空间,通往地下车库的坡道也较陡,不太适合轮椅通行。目前该问题已引起物业的重点关注,并正和小区所使用电梯的生产厂商——新时达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对此,新时达公司维保部门负责人徐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学府花苑小区楼栋电梯智能拒载系统为智能摄像头画面识别模式,对外观特征与电瓶车存在相似之处的物体,确实会出现一些误判现象。他表示,该公司已与小区业委会达成共识,为小区的一台电梯改装了光幕识别模式的系统,此模式采用红外线扫描模式,能更加精准地对进轿厢车辆进行识别。“试运行将持续3个月,如果识别准确率高于现有模式的话,光幕识别模式将在小区所有电梯里投入使用。目前我们已经试运行了近一个月,没有出现一例误报。”徐先生表示。
可反复测试调整识别敏感度
事实上,在部分同样使用电梯智能拒载系统的小区,不少老人和师阿姨有着类似的遭遇。家住长宁区的吴阿姨表示,虽然自己小区电梯的智能拒载系统识别准确率很高,但她有一次牵着身着雨披的宠物狗进电梯时,这条狗也被误判为电瓶车,让人十分莫名。记者走访发现,此类智能拒载系统大多为电梯厂商赠送,企业对此的研发投入相对有限,业内人士认为“误报率低于5%已是不易”。
那么,师阿姨和吴阿姨所碰到的问题有没有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呢?某知名品牌电梯公司虹口分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智能拒载系统识别的准确率都无法达到百分之百,即使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品牌,也发生过将电动轮椅、儿童玩具电动车等误判为电瓶车的情况。“光幕识别模式的确优于画面识别模式,但扫描识别的时效性要比画面识别稍微慢一些。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上门安装智能拒载系统的工作人员只能在现场反复测试,根据实际情况来提升或降低设备的识别敏感度,尽可能避免日后出现误判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