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再添新地标 徐家汇书院亮相

2023-01-05    作者:本报记者 程 峰




在徐家汇天主教堂一侧,一座优雅低调的“米色盒子”状建筑近日对外开放,这是徐汇区图书馆的“新家”mdash;mdash;徐家汇书院。这座新型复合型图书馆,其内外设计和服务都颇为惊艳,引来新老读者的关注。


66岁的“徐图”时隔3年升级回归


从地铁1号线徐家汇站8号口出站,沿着漕溪北路步行5分钟,就能看到一座外立面被大量细长翅片包裹的米色建筑,远看像一个巨型盒子,这就是徐家汇书院。

据了解,1957年是徐汇区图书馆的建馆之年。2019年底,为完善功能布局,满足市民多元阅读需求,位于南丹东路80号的徐图闭馆。2021年,徐汇区委、区政府决定将上海首个4A级开放型都市旅游景区mdash;mdash;被誉为“海派文化之源”的徐家汇源核心区域作为徐图新馆所在地。此后,西岸美术馆设计师、英国著名建筑大师大卫·;奇普菲尔德担纲新馆设计,其内部则由知名建筑设计师俞挺团队操刀完成。

这座新馆于今年元旦起对外开放。其总面积为18650平方米,地下两层,地上三层,设近800个阅览座席,是一座集文献阅读、展览讲座、艺术鉴赏、文创集市和徐汇区旅游导览等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复合型图书馆。

新馆为何被命名为“徐家汇书院”呢?据徐汇区图书馆负责人房芸芳介绍,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以刊藏典籍、教书育人和研究传播为主要职责的文化教育机构,它与公共图书馆的使命与责任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在“书院”前以“徐家汇”冠名,除了有地理位置指向功能外,还体现着徐图人对徐家汇兼容并蓄、开放创新文化基因的传承。场馆建筑上醒目的“徐家汇书院”五个大字来自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启的手迹,其下方的英文名字“ZIKAWEI”,则出自上海方言中“徐家汇”音译的威妥玛式拼音法。


“书院八景”带来全新阅读体验


尽管开馆才数日,徐家汇书院已迎来高人气,不少市民趁着元旦假日走进书院,以书香开启新年。不少读者表示,吸引他们前来的除了丰富的藏书和特色文献外,还有这里独有的“书院八景”。

据书院工作人员介绍,“书院八景”指的是馆内8处与“光”有关的阅读场景区域。

记者发现,这些区域贯穿整座场馆。在一楼外廊处“光的守候”区域,有户外24小时阅读区,凭着这里的一盏盏小灯,读者可在闭馆后继续阅读之旅。步入一层大厅,中庭是一处大型阅读空间,它直通穹形屋顶,里面有张20多米长的“海上长桌”。这张书桌后方是晶莹剔透的“光启之门”。据介绍,“光启之门”是基于土山湾中国牌楼的形象进行艺术化再造的。它与“海上长桌”构成书院最有辨识度的独特标志,这里也是“光的鉴证”区域。此外,书院2楼和3楼的户外长廊都设有阳光阅读区,即“光的眺望”区域,在此抬头远眺,可以欣赏附近错落有致的新老建筑,感受徐家汇的城市发展史。

记者留意到,在“书院八景”中,人气最足的当属“光盒空间”。它位于一楼和二楼,由8个有不同名称的主题图书阅读空间构成。其中,“光启”空间里,很多读者正在翻阅《徐光启全集》和多部研究徐光启的著作。在一面触摸显示屏前,还有两位读者正在玩《文定公考几何》的答题游戏。在“艺韵”空间里,与徐汇有关的上海音乐和电影史料同样颇受欢迎。这里还有介绍徐家汇地区百代小楼等历史建筑的展板。随儿子来沪定居不久的胡阿姨说,“光盒空间”就像一座介绍徐汇“前世今生”的博物馆,“这里的书又多又全,而且桌椅设计也很带感。我会天天来,直到把徐汇lsquo;读rsquo;完为止。”


展览、文创、咖啡特色服务同样吸引眼球


除了极具特色的空间设计,书院的活动和服务也吸引了不少读者。

目前,“传承与影响mdash;mdash;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年艺术文献展”正在3楼举行。本次展览展出的图像和文献,有一半以上都是首次披露,吸引了众多读者前来参观。

此外,在书院一楼和负一楼,有集合了海派咖啡茶饮、文创集市、艺术工坊和展览的“东西公园”区域。负一楼还有“Two叁One”艺术工坊,会定期举办玻璃彩绘、毛绒编织和石英砂画等艺术体验活动。

房芸芳表示,徐家汇书院今后还将举办阅读马拉松、新书见面会、读书交流沙龙、视障读者无障碍电影播放等活动,进一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小贴士

地址:漕溪北路158号

交通:可乘坐地铁1、9、11号线至徐家汇站,出站后步行5分钟即达。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馆休,国家法定假日另行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