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底有多少只貉?在11月25日举行的“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闭幕式上,市林业总站、上海自然博物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团队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共同公布了首份“貉口普查”报告,目前上海约260个小区有貉分布,加上南汇东滩等地,总数估计在3000-5000只之间。
百余位市民参与“普查”
此次“貉口普查”是第一次在中国超大城市,通过公民科学的组织方式进行。
“综合考虑,最后将调查范围定为松江区。”据市林业总站介绍,今年夏季,从300多名报名者中挑选而出的100多位市民在培训后,利用两个周末的时间,在专家的带领下,通过现场走访、居民问卷等方式,对松江区50个小区开展了貉分布区域、数量、行为、周围环境等方面的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在50个小区中22个小区有貉分布,7个小区的貉数量大于或等于10只,最多为50只,平均数量为10.82只,6个小区貉密度超过1只/公顷。
全市260个小区有貉分布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表示,目前上海约260个小区有貉分布,分布于松江、闵行以及青浦、杨浦、浦东等地,加上南汇东滩等地,总数估计在3000-5000只之间,崇明岛目前没有貉分布的证据。
而貉在上海的分布并非均匀或随机,而是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如果一个地方有貉,周围就可能会出现貉,邻近区域要提前进行保护管理规划,而一个地方貉的数量特别多,是与小区自身环境或管理有关。”
调查结果显示,小区貉密度和猫狗粮投喂有紧密联系,因此减少投喂行为,确保湿垃圾不落地,对控制小区内貉种群数量,避免因貉种群激增引起居民与貉之间的“纷争”会起到一定作用。
与貉相处,别怕也勿投喂
近年来,貉在上海不断扩散,时有小区发现貉的出现。那么对于貉的出现,市民该如何做?
专家表示,貉是一种夜行性动物,不会主动攻击人。通常情况下,当它看到人靠近的时候,会先警戒,然后迅速逃跑。而城市中的貉习惯了人类活动,从而警戒到逃逸的距离更短,所以,会造成很多人误以为貉不怕人的假象。“如果见到了貉,不必害怕,只要不接触、不投喂、不伤害,就能和谐相处。”
专家建议,可以通过修补居民楼沉降造成的底层缝隙,来降低貉在小区安家的可能。同时建议将放猫粮的地方架高,防止貉能吃到,在貉经常出现的区域竖立“不要投喂貉”“野生动物出没”等警示标牌,以此来减少因人或宠物与貉近距离接触导致的意外情况发生。
市林业总站表示,以本次调查为基础,之后“貉口普查”的调查范围会扩至更大区域,并会邀请更多市民参与。同时,涉及貉的“野生动物科普”也将扩大推广力度,向更多市民普及“不害怕、不接触、不投喂、不伤害”的与貉相处原则,促进人与野生动物在城市中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