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包装!外卖界也有“刺客”

2022-11-19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图片1.jpg


图片2.jpg


点烤肉送烤盘、砂锅饭送砂锅、火锅附送桌布和漱口水、汤品用带锁扣的外包装盒盛装……如今,外卖包装和附赠品变得越来越“奢华”,也让不少点过外卖的消费者见识到了外卖商家有多“卷”。而那些看似并非一次性的炊餐具和各式各样的佐餐调味品等,到底是豪华还是浪费?被隆重“包裹”的食物看似“美丽”,其食品安全又能否得到保障呢?

 

外卖屡现“豪华”包装和“鸡肋”赠品

 

“在家点了个海底捞外卖,没想到还‘意外’收获了好多赠品。”前不久,市民刘女士在某平台订购了火锅外卖菜品,没想到收货时,外卖员送来了一个手提箱。打开手提箱,里面各式菜品都单独分装在塑料盒里,除此之外,手提箱里还附赠了桌布、餐巾纸、湿巾,甚至漱口水、头绳等,这么多的附赠品让刘女士非常惊讶,“没想到会送这么多东西,商家还是很用心的。不过,其实很多赠品我们都用不到,很可能吃完饭就跟其他垃圾一起丢了。”

事实上,有着豪华外包装和丰富赠品的外卖不在少数。近日,记者就在某外卖平台上的“晨曦·鲍鱼饭”店内选购了一份鲍鱼饭。半小时后,外卖员将餐食送上门了。打开手提袋,里面是一个碗状的瓦楞纸外壳,外壳内是一层锡纸。打开锡纸,里面赫然出现一个略微烫手的砂锅。砂锅是一人份的大小,与家庭常用的砂锅材质类似,而这个砂锅是不需要回收的。此外,外包装内还附赠餐具。虽然在选购餐食时,记者已选择“无需餐具”,外包装内仍然出现了一把不锈钢餐勺。根据订单显示,这份鲍鱼饭的打包费为3元。

除了豪华的容器,还有部分外卖选择了一些特殊的设计。记者在某平台“喝汤时间”店内选购了一份莲藕玉米炖猪骨汤套餐,其外包装虽然是一次性透明塑料盒,但一份套餐用了4个包装盒,汤品盒专门用了防盗卡扣设计,就连酱油包也专门用了一个塑料盒分装。据订单显示,该套餐的打包费也是3元。

 

外包装盒成本不低  都由消费者“埋单”

 

有不少网友表示,曾收到过附赠烤盘的烤肉外卖、被分装在三个包装盒里的一杯咖啡,也有消费者收到过装在玻璃瓶里的冷饮外卖,等等。记者发现,目前市面上外卖的打包费在1~5元不等,甚至有部分外卖的包装费已超过了总价的10%。因此,这些看似豪华的外卖包装及赠品其实都是由消费者“埋单”。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一家月销量数万单的餐饮耗材专营店看到,其聚丙烯材质的一次性餐盒的单价从0.2元到2.8元不等。同样是月销量过万的陶瓷店内,标注着“鲍汁捞饭”“煲仔饭”“外卖专用”等关键字的小砂锅,价格从1.8元到13元不等,商家在商品介绍中也标明“不建议上火”。在该商品的消费评论中,部分消费者在使用后给出了“一次性也不至于这么差吧?粗糙不堪!”“煮了两次就坏了”等评论,商家对此回复,“一次性产品,不建议家用”“不建议重复使用”。

从事餐饮相关行业多年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外卖包装盒的规格、材质、式样、颜色等都会影响到其价格,且商家们消耗打包盒的数量不一,获得打包盒的渠道也不一样。“有的商户会直接去厂家定制,有的加盟商会向品牌购买,小商户可能会自己去批发。”而这些都会影响到外卖包装的使用成本。

 

过度包装≠食品安全  商家应专注美食本身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外卖打包的成本增加,打包费越来越贵并不合理,部分过度包装的外卖以及并不曾使用或食用的附赠品也让消费者颇为不满。那么,过度包装是否等同于保障食品安全呢?记者注意到,在所选购的外卖中,其奢华的外包装上并未发现使用食安封签。

2019年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推广使用食安封签以来,全市已有使用食安封签的示范商圈或街区150余个;所属门店都使用食安封签的总部公司20余家,每日有70余万份餐饮外卖食品使用食安封签。不过,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透露,上海每天有250多万单餐饮外卖食品服务。对于外卖食品的安全问题,消费者尤为关注。

近日,市市场监管局修订《上海市餐饮外卖食品安全封签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修订后的《办法》主要涉及推广主体扩大、使用信息告知、信息化技术赋能、无接触配送场景责任认定、相关方权利义务细化等五大变化。其中明确,配送人员“对未规范使用食安封签或者食安封签损坏或不完整的餐饮外卖食品,可以拒绝接收和配送,并可以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留证,并及时告知消费者”。同时明确“对于未规范使用食安封签的餐饮外卖食品,消费者在当场签收时发现食品受到污染,实行餐饮服务提供者首负责任制。”

此前,针对粽子、月饼、化妆品等商品的“过度包装”,相关“瘦身”政策已陆续出台。不过,目前,我国对于外卖包装还没有制定相应标准,某外卖平台相关工作人员称:“大部分的外卖包装都是商家自行设计,且包装费也由商家定价。”有网友认为:“简装的外卖虽然没有仪式感,但实实在在就挺好。餐饮商家应该更专注美食和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