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市民接种吸入式新冠疫苗

2022-10-29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1026日开始,全市各区开通了预约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通道,全面启动这一方式的新冠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工作。最近两天,各区指定接种点已经迎来了首批接种“吸入式”新冠疫苗的市民。

 

 

市民有序进行“吸入式”接种

 

26日下午,在长宁区的天山中医院新冠疫苗接种点预检处,前来接种的市民正在有序地进行预检登记。在雾化吸入接种区域,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类似奶茶杯大小的塑料杯,市民对着杯子吸气、短暂憋气,几分钟后就自行完成了疫苗接种。

“想尝试一下这种新的接种方式,相对于打针,还是觉得‘吸入式’的更容易接受一些。”接种完吸入用新冠疫苗、开始30分钟留观的市民张先生说,整个过程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快,感觉真的像是在“吸”一杯奶茶,没什么特别或异样的感觉。

27日下午,在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新冠疫苗接种点,不少前来接种的市民有序排队,依次进行吸入用新冠疫苗接种。在预检处,家住黄家路的王阿姨在咨询医务人员,她说自己和老伴大半年前已完成了两针新冠疫苗接种,这次打算尝试一下“吸入式”,由于夫妻俩都有一些基础性疾病,王阿姨特地先来咨询一下。

据介绍,吸入用新冠疫苗的接种过程主要包括雾化和吸入两部分。疫苗液通过雾化设备被雾化成细小的颗粒注入雾化杯,随后受种者在疫苗液完成雾化后15秒内完成口含深吸接种过程,至少憋气5秒。

现场的工作人员表示,在进行“吸入式”新冠疫苗接种后,市民须前往留观区留观30分钟,如出现不适,要及时联系留观现场的工作人员。此外,接种完疫苗要注意饮食,注意休息,不食用辛辣刺激或海鲜类食物,避免饮酒及饮用含乙醇成分的饮品。

 

 

符合条件者可预约,注意相关禁忌

 

据了解,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首先发生在呼吸道黏膜和口腔黏膜。因此,相对于肌肉注射疫苗,“吸入式”能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高效诱导黏膜免疫,在人体呼吸道建立起首道防线。

不过,吸入用新冠疫苗的接种也模拟了病毒自然感染过程,进而激发免疫反应(黏膜免疫方式),有肺部疾病,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包括出现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有格林巴利综合征病史者,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以及妊娠期女性等,不适宜接种吸入用新冠疫苗。

目前,预约吸入用新冠疫苗接种仅针对18岁及以上人群,且为加强免疫接种,前往接种的市民须已完成两剂次灭活疫苗(包括北生、科兴、武生疫苗)或康希诺重组新冠疫苗后满6个月。已经完成加强免疫接种的市民,现阶段暂不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免疫。

全市各区现有25个接种点开放了吸入用新冠疫苗接种,每个点位接种时间和频次不尽相同。符合条件的市民需通过“健康云”进行加强免疫接种在线预约登记。预约登记后,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约定时间前往预约的接种门诊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超过2300万市民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其中超过1200万市民完成加强免疫接种。

 

 

■释 疑

 

●免疫有效性如何?

目前,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在我国18岁及以上健康成年人中开展的与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序贯加强免疫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与灭活疫苗序贯加强免疫可以显著增强免疫应答。

●免疫持久性如何?

免疫持久性研究显示,使用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异源接种6个月后,依旧保持高水平中和抗体。

●安全性如何?

一项在上万人中开展的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在18岁以上人群中使用安全性良好,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如何接种?

在吸入前,请先练习几次,然后开始正式接种。第一步:先深呼一口气(不可对着雾化杯呼气);第二步:口含雾化杯吸嘴,深吸至杯中无雾;第三步:憋气5秒以上(最少5秒),然后正常呼吸,接种结束。

●什么情况下要重做?

吸入后雾化杯内存有明显的雾状气体;吸入过程中(包括5秒憋气期间)发生咳嗽、提前吐气等情况。吸入失败者需重新吸入一剂次疫苗,且仅允许重复吸入一次。

●会有哪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全身不良反应包括疲劳、头痛、发热、口干和咽喉肿等症状,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

●会影响核酸检测结果和抗原检测结果吗?

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特点是仅含S蛋白的基因序列,在人体细胞内表达抗原,不含核酸检测位点开放读码框1abORF1ab)和核衣壳蛋白(N蛋白),因此接种该疫苗不会造成新冠核酸检测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