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每千名老年人配备至少一名社会工作者。照此比例要求,上海的养老社会工作者,目前的缺口仍非常大。
如今,养老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养老社工无疑是实现养老服务新内涵的重要支撑队伍。面对人才的巨大缺口,上海已经开始行动了。日前,上海首届大学生养老社工培训班开班,这一“首创”也为后续养老行业人才库储备了更多青年后备力量。
首次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办养老社工培训班
本月上旬,上海首届大学生养老社工培训班在上海开放大学开班,来自复旦、华东师大、华东理工等全市18所高校、21个专业约200名大学生参训。事实上,养老社会工作者培训班已开办过多次,但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养老社会工作者培训尚属首次。据了解,此次培训时长,还纳入从事养老社工岗位所需的120小时专业培训范畴。
首届学员来源广泛,在报名的310名学员中,三分之二是高校学生,其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占50%。培训中,首批学员共接受40课时培训。培训课程按照民政部下发的《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大纲(试行)》要求,结合养老社工的工作实践,设置了理论与实操两大模块10个主题的课程,较为全面地传授了养老社工的工作范畴、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
值得注意的是,专题课程都围绕“社工工作的真实情境”设计,强调学了就能用,学了就会干,课程学到的就是养老社工工作中遇到的实操技能和知识。据悉,此次培训的师资力量均从养老协会、高校中遴选,以确保培训质量。培训结束后,学员将统一参加考核,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培训证书,学习记录统一存入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越来越多相关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投身养老行业
“这种以‘微课程’的形式对在校生进行联合培养,为养老行业人才库储备力量的尝试非常好,并且很有必要。”该培训授课老师、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杨雪晶认为,此次培训与其说是提升学员知识能力,不如说是对学员应用型、综合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杨雪晶老师说,以“实操”为例,社工的实操更倾向“实务”,与一些有“标准答案”的实际操作不同,社会工作者更考察科学性的论证、服务的完整性,等等。
事实上,囿于陈腐的旧有观念,以及薪资、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专业养老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前几年,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从事与自己专业并不对口的工作,而此类现象在很多高校都非常普遍。不过,近两年,这种现象已有所改观。杨雪晶老师表示,“就我自己的学生而言,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毕业后都会投身大型福利机构、精神卫生中心等相关单位的岗位工作,相比以前的从业方向,已经有变化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养老市场的愈加成熟、相关岗位设置的多元、薪资和职业发展的改观,不少相关专业的大学生都有意愿从事养老相关行业。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三学生沈佳琪参加此次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结识更多行业和专业人士,提升自己专业能力水平,为将来自己从事养老产业相关工作做准备。“我专科学习的是老年服务与管理,本科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将来还是想投身养老产业,这样的培训对我来说机会难得。”
养老岗位人才缺口仍在一半以上
伴随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青年人将会有更多机会在养老领域获得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以及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上海开放大学和市养老协会、市社工协会联合举办首届培训的目的,正是让青年学生了解养老行业,了解养老社工岗位,为今后择业奠定基础,进而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养老服务业。
作为实现养老服务新内涵的重要支撑队伍,养老社工的需求无疑非常大。去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每千名老年人配备至少一名社会工作者。照此比例要求,上海至少需要6000多名养老社会工作者,目前岗位人才缺口在一半以上。
据悉,从去年的养老评估师培训,拓展到今年的养老评估师、养老护理人员骨干队伍(内训师)和养老社会工作者培训,上海开放大学已连续两年开展养老从业者培训,累计培训4700余人。此举也为养老行业发展储备了更多后备新生力量。